邓晓峰解密13年投资经:投资的赛场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十三、中国基金报记者:近十年的公募基金经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邓晓峰: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建立认知框架和判断的标准。
我刚做基金经理时,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阶段;当市场有热点或产业方向的时候,推动我去学习理解这些行业及公司,并作出判断。通过一轮一轮的投资过程,学习能力、辨别能力都逐渐提高。很多行业我都反复投过,第一次接触更多是一个学习的阶段,把问题想清楚,行业特点和回报率怎么样,竞争的关键是什么,谁是赢家,后面才能慢慢在这个行业上创造超额收益。
比如,我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理解银行、保险,我从2004-2005年开始看银行业,真到2008-2009年才开始看得比较清楚,保险行业从2007年开始学习,经过一年又一年不停地思考和观察,在2011-2012年之后,才把保险行业真正看得比较清楚。
在基金经理生涯的初期阶段管理社保基金是很幸运的,他迫使我们以宽视角去面对全市场,并在多个行业自下而上的研究中体会到经济运行的脉搏,形成总体的看法。我们既看业绩基准,也不断做自主的倾向性选择,争取通过偏离基准来获得超额收益。循环往复,不断调整。人很容易沉醉在自己的设想里,我们会隔一段时间做一次整个行业图谱的扫描,可能你还是有偏好,但在重新审视的过程中,会定期提醒你去看看全局,看看自己偏离得对不对。我也在行业对比、国际对比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框架和图谱,建立了坐标系。
投资的过程,比拼的是学习能力,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判断。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十四、中国基金报记者:2015年初,你辞去博时基金的工作和职务,加盟高毅资产,开始管理私募基金的生涯,三个月静默期后,4-5月在股市高点附近,你发行了两只私募产品,很快股市暴跌,你管理的产品情况怎样?如何控制回撤?在私募与在公募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怎样度过这一段艰难时期?
邓晓峰:2015年股市暴跌,我总体压力不大,因为有了过去几轮市场起落的经验,对市场已经做了一些前景假设,也准备了预案。在较早前,我在公开场合就谈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到这么多的钱投到流动性这么差的小公司上,而且还带了杠杆,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严重,因为大多数公司的价格都远远超出了基本面的支撑,未来很难避免出现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甚至踩踏。2001年我进入国泰君安时经历过很多庄股的崩盘,个股突然间丧失流动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预期未来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经历过2007年,我的原则是牛市不要做太多仓位的选择,关键是在当时还能不能选出比较安全的有潜力的投资标的,能不能买到有安全边际的公司。
2015年4、5月股市高点附近,消费品、金融、安防等估值都比较合理,我在这三个方向上配置比较大。当时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牛市继续,所有的行业都会涨,我会把握住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越到牛市后期,越要选择流动性好的标的,我配置的股票流动性都比较好,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可以快速减仓。
2015年市场市场泡沫破灭时,有很多股票很小成交量就全部跌停。在确定市场正出现流动性风险之后,我迅速把仓位降到十几个点,所以总体回撤不大,8月份千股跌停时,我反而加了一部分仓位,因为觉得市场反应过度了,有一批公司也已经到了估值绝对便宜的时候。但当时判断市场处于熊市早期,市场还没跌透,所以总体还不是太积极,后来就又减了一些仓。
十五、中国基金报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加仓?2016年初股市再度下跌并遭遇熔断,之后,价值投资迎来了一段黄金期,今年漂亮50更是涨了又涨,这段时间怎么做投资?有什么心得体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