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峰解密13年投资经:投资的赛场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邓晓峰:我的运气比较好,每次业绩差一点,后面就很好。2006年排名比较差,2007年就特别好,而且把3年复合收益拉上去了。开个好头会让一个新基金经理对自己的投资方法建立信心,也让我有机会补足行业短板,有机会做实验,调整修正投资方法,逐步成长和进步。
事实上,最关键的是考核机制给了我机会。社保基金的考核看中长期,博时基金对我们价值组的考核是3年的权重大于1年的权重。没有3年循环的业绩考核,就不会有我做价值投资实践的机会。
2010年,市场风格出现变化,我当时想做一次测试,看看坚持自己的做法,不跟随市场风格,后面的业绩是不是还是能够做好,承担了一定的压力。被动的局面很快改变,2011年,博时主题在股票基金中排名第一。社保组合3年和1年的业绩又到了前茅
经历了这两轮挑战,我对市场的风格变化有了比较多的体会,也基本上比较成熟了,组合净值短期不涨,也不会太着急,更多把精力集中到对行业、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和跟踪上,看看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犯错误,不断扩大自己的行业认知和覆盖面。
2013年,小股票大受追捧,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看业绩就输在起跑线上。博时主题业绩排名又落后了,这一次我从容淡定了很多,因为短期业绩虽然较差,但长期业绩还是不错,社保组合的三年排名,总是能拿第一,这样,就有些本钱去做长线布局。2014年,市场再次发生变化,博时主题排名第八,最近1年、3年、5年业绩排名均进入行业前10%。
2015年离开公募基金后,回顾过去,觉得前面有很多做得不完善的地方,交了很多学费,基金经理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公募基金的十年,是修炼对公司的观察能力、不断增加行业覆盖、认识自己的过程,是理解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理解市场、理解经济的运行规律的过程,也是修正自己投资方法的过程。
我们做了一场小小的试验:在足够长(近十年)的时间内,在较大的规模上(博时主题和社保组合是两个百亿基金),在中国这样一个很多投机因素干扰的市场上,实现了较好的回报,验证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感谢社保理事会,感谢博时基金的领导,让我有机会做这样的试验,让我有机会成长。
当某年的业绩差了,我们会给社保理事会讲我们投资的逻辑,我们是怎样认识的,未来会怎么样,未来我们的业绩会好起来。下一年都会验证了我们的判断,业绩确实好起来。就这样,在跟理事会不断沟通中建立了信任,这个过程也让我磨练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能力。
十二、未来,如果市场再次出现风格转换,你会怎样应对?
邓晓峰:2010、2013年是我在比较极端和风格不利的情况下做出的应对,但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广大的市场,回过头来看,当时既有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等一般意义上稳健型机会,也有以苹果产业链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成长型机会,从基本面的角度是可以把握的,只不过当时我的做法比较僵化,而且研究覆盖也不够,没有做到足够好。
因为过去的经验,我的行业覆盖和研究能力都有更好的积累和提高。未来,相信我们的研究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更有前瞻性,更提前布局到能够有较大社会价值增量的行业中去,也应该会比过去更从容的应对风格转变。
我们认为驱动市场向前的根本力量是企业的价值创造,资本市场反映的是产业的变迁,竞争的变化。与市场上大多数参与者相比,我们的优势是超强学习的能力,是迅速地去伪存真,区分单纯的概念与真正的行业趋势,发现关键因素,找到最好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力,我们一直在强化这种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