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峰解密13年投资经:投资的赛场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三:中国基金报记者:你管理社保组合刚开始怎么样?管理社保基金有什么特点?
邓晓峰:从研究员转向基金经理,一般是从对少数行业了解、行业背景偏窄开始的,要管一个大组合,刚开始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不过,博时社保团队很强,归江、王璟、唐定钟和我四个人管三个社保组合,归江在产业演进、在制造业交运等方面研究很有前瞻性、王璟在消费品方面研究很透、唐定中在财务模型和公司整体判断方面很强,我对TMT公用事业汽车行业比较熟。大家都是从国泰君安过来的,配合得非常好。
早期社保基金理事会对管理人有相对严格的框架。管理人需要关注业绩基准的行业比例,必须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行业配置。管理人可以优选公司,但不能超出行业比例的限制。行业比例的约束迫使管理人的组合必须覆盖主要行业,避免管理人过于极端和偏离。这个硬性的要求迫使我们学习各个行业,形成对行业的理解和对比。2005年我管了半年,在大家的帮助下业绩还算不错,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起步。2006年我正式担任社保组合的基金经理,这也是我遭遇考验的一年。
四:中国基金报记者:2006年是大牛市,为什么会压力大?
邓晓峰:2006年,博时基金管理的几个社保组合在全部社保组合中排名落后,我管理的社保组合全年收益率超过120%,处于全市场的中间水平,但在社保同业排名中处于最后,压力非常大。牛市跑不过同行,一样痛苦,甚至更痛苦。特别是正式管理产品第一年,业绩就靠后,压力很大,经常睡不着觉。
当时,痛苦和困惑的是,我相信基本面投资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但对能否在这个讲究相对排名的赛场上战胜竞争对手充满了怀疑,自信心、投资理念受到严重挑战。
非常幸运的是,2007年1月社保基金理事会领导专门到博时,要求公司领导一定要支持我们按这种风格做下去,希望社保团队保持人员的稳定。我们也算是比较争气,2007年打了个翻身仗,不仅当年业绩特别好,而且把2006年的落后追回来,综合两年和三年的业绩也超越同行很大一截。
这是很好的体验。
五:中国基金报记者:2007年你的业绩重新领先,3月你开始管理博时主题基金,从季报看,博时主题的仓位三季度降到66%,但全年下来仍然以188.61 %的收益率,获得了股票型基金第二名的优良业绩。这一年,你管理的社保组合收益率也超过200%。请讲讲当时怎么做到的。
邓晓峰:我运气比较好,当我开始怀疑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时候,市场给了我正面的回应。
为了保证公平交易,在实际管理中,我把博时主题和社保组合当成一个大组合来管理,除了契约约定所允许的差异,两个组合买卖股票的时间、方向与比例都差不多。
基金经理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既有公司理解层面,也有行业选择方面,还有资产配置层面。2007年三季度,市场出现过热苗头,出于谨慎,我将仓位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社保组合规模稳定,在市场出现明显泡沫时降低仓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博时主题是开放式基金,三季度申购资金比较多,以致于后来被迫在高位加了一些仓位。
事实上,我接手博时主题时,还是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估值比较合理的公司,但因为太早看空市场,仓位降得很低,而三季度申购资金较多,被迫要在高位不断做新的决策去买,那时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疯狂的阶段,股票已经炒得太高了,只能采取防守策略,找一些估值相对低但绝对估值水平已经偏高的公司,还是相当被动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