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时代:金融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金融去杠杆下半场进程加速,资管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本刊特约作者 刘鸣晨 /文
金融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时隔268天后,被业内成为史上最严资管意见终于出台。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了长达29条、上万字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这是2月21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下称“《内审稿》”)的更新版。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日益频繁,跨市场、跨机构的金融产品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也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0多万亿元。
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了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指导意见》横空出世。
与2月份的《内审稿》相比,前后相隔268天的两份文件在内容上大体一致,《指导意见》延续年初《内审稿》内五大原则,重申资管刚兑、保本、表内资管“三不得”,强调金融机构履行职责与投资者保护,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指导意见》的原则更明确: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规范资金池和非标投资,打破刚兑。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
《指导意见》的要求也更为具体:对资管产品的久期管理、非标债权类资产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的描述更严谨细致。对资产组合的配置比例进行约束。
《指导意见》强调过渡和沟通:设立一年半的新老划断过渡期,委外、智能投顾、金融创新等也没有一棍子打死。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不再提避免在处置风险中发生风险。
同时,《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机构监管淡化,监管协调性更强,新版中“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提法替代了内审稿里的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新增了“央行对资管产品的统计进行监督审查”的职能。
至此,牵动市场的资管业务管理办法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指导意见》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多部门联合发布的首个重要的金融监管政策,不仅是资管业务跨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市场把握未来金融监管的核心脉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