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时代:金融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指导意见》对于银行表外理财业务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对期限错配与非标投资的限制。虽然资管新规尚未明确对于非标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定比例,但考虑到在规范资金池条款中提到非标资产配置的期限匹配要求,即“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将对现有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业务模式带来显著影响。
受此影响,预计银行表外理财中非标投资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拖累理财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按照目前非标资产占理财规模约15%的比例以及较标准化债权资产150BP-200BP的利差空间进行测算,非标资产未来全部由标准化资产替代带来的负面影响在30BP左右。
对各家银行而言,由于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银行需要在压缩理财业务的盈利空间(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和潜在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做出权衡。但无论如何取舍,都将会对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考虑到目前理财收入贡献对银行整体收入影响较低(上市银行理财业务对手续费收入贡献比例在30%左右,考虑25%左右的手续费收入占营收的比例,理财占营收比重在6%-7%),且新老划断的方式能够缓释理财业务的波动,因此,整体对银行收入端影响有限。
中银国际表示,从长期来看,新规的落地长期利好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尤其是此次《指导意见》所提及的资管业务子公司化发展为银行资管业务的分拆埋下伏笔,考虑到银行体系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突出地位,未来银行资管业务独立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
对于各非银资管机构而言,中银国际则认为,《指导意见》的影响将出现分化,信托、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等原来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业务主体的影响较大。
受制于《指导意见》中对于通道业务限制及实质穿透要求的影响,未来银行对于通道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使得整个行业通道业务规模继续压缩。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非银机构存量通道业务规模超过30万亿元,未来将逐步压降,对以通道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非银机构将带来较大影响。
《指导意见》对于公募基金及保险资管等以主动管理业务为主体的机构影响较小,资管行业的去刚兑化将有利于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资管机构脱颖而出。
非银分化
按照广发证券的判断,《指导意见》对券商影响有限,但对信托影响深远。
在资金池问题上,大集合影响不大、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给予缓冲期情况下,对证券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较为轻微。券商资金池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集合,二是期限错配,三是加杠杆。
对于大集合,整体影响不大。2013年6月大集合被叫停,目前主要是存续产品,并未有新设。大集合中,预计大多数为现金管理计划类的集合理财产品,其投向多为高流动性资产,也不存在定价分离问题,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并且,随着券商申请公募资格的增加,这类产品未来将逐步转为公募产品。因此,大集合中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规模较小。当然,大集合并非当前监管鼓励方向,未来规模可能逐步萎缩。对于期限错配和加杠杆,是整改的重点,但新老划断给予缓冲期,短期影响较小。
资管规模增速预计有所放缓,但对券商营收和利润的影响不大。近年来,券商资管急速扩张,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16年年末达17.5万亿元(集合资管13%,定向资管84%、其他3%),在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下,未来增速放暖已成行业共识。本次监管行为,是对近期金融去杠杆防风险政策的配合,亦有利于资管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2016年,资管业务占券商总收入约9%,假设集合资管贡献一半,那么,大集合影响不大、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给予缓冲期情况下,对证券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较为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