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展望新零售:竞赛愈演愈烈 商超将完成AT站队
对于第二甚至第三梯队的商超企业,巨头大概率不会亲自收割,而是由旗下企业开展。但无论哪种方式,2018年商超类实体将完成“站队”。或者即便没有明着站队,那也会“隐形站队”,即选择重点与一方进行合作,由其“赋能”。
“(如果没有站队)那时候反倒成为一个什么情况呢?A跟T不理你,那说明你的江湖地位太低,还变成一个反时髦的事情了。”前武汉中百控股集团总经理万明治说。
纷纷站队后还可能出现的一个情况是,各自体系内的企业之间开展的合作会频繁出现,比如盒马鲜生与大润发已经开始合作,那盒马鲜生与阿里投资的其他业态也不会远了,甚至可以推断,还有哪些“新渠道”是阿里还没有布局的,可能也很快就会出手。另外一个现实情况是,以盒马鲜生为例,它除了与阿里收购或者参股企业合作,其他谁也合作不了。
商超只是第一步,“收割”将蔓延至便利店、餐饮、服装、商业地产巨头的对于实体商业的收割从大型商超连锁开始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这些公司是很好的流量入口,场景更佳,覆盖的用户更广,一方面很多公司已经是上市公司,比较规范,好操作,且有退出机制,可进可退。另外,大型商超以自营为主,线上线下的融合也最容易实现。
其他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比如便利店一是盈利指标不好,二是便利店虽然前台轻,但其实后台比较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利店是加盟店为主。商业地产的困难也在于出租的商户比较难控制。
当然,不是说有困难就会放弃这些领域了,只是切入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更为零散的夫妻店就是用B2B的方式去切入,餐饮方面,淘宝与沙县小吃的合作也属于类似范畴;只不过由于及其零散,且竞争门槛低,2018年巨头在夫妻店和餐饮店上下的功夫还很难见分晓。
也需要等待时机。比如腾讯牵头投资万达,这笔互联网企业与实体商业之间最大投资就发生在万达经历了2017年种种波折之后。
行业的普遍观点是,于万达来说,它急需补齐的是在主板上市的资金缺口。2016 年 9 月 20 日,万达商业正式从港股退市。按照此前万达私有化项目书上的说法:万达商业计划在 2018 年 8 月 31 日前完成上市。如果公司在退市满两年或 2018 年 8 月 31 日之前未能在内地主板市场上市,大连万达集团将回购全部股份,并向海外及境内投资者分别支付 12% 和 10% 的利息。
而于腾讯来说,数百个万达广场是再优质不过的实体资产,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万达广场对于中端品牌的号召力和控制力也远远强于一般购物中心品牌。综合对比目前的其他几个入股方,战略协同的迹象很稀薄,更多是财务投资方向,“新消费”概念有助于万达回A股时提升热度,但对于腾讯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伏笔。
阿里对于购物中心的打算早就明晰了,一方面银泰很多百货项目在早些年就转型为综合体,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正在杭州打造了一个叫做“moremall猫茂”的购物中心,总面积4万平米。这大概是阿里针对购物中心所打造的一个“新零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