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在涨价 姜超坚信:不可持续也不靠谱
我们发现,行业利润却越来越集中于龙头企业,直接导致对价格的依赖程度在上升。以上游的煤炭行业最为典型。
近五年煤价经历了两次高点,一次在11 年,另一次在16 年。然而,两次煤价上涨对龙头企业的盈利改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2011 年动力煤价最高达到853 元/吨,前四大煤企的行业集中度由20.8%上升至21.2%,而前四大煤企的利润占比则由22.4%下降到20.8%。而2016 年,这一背离再次出现,前四大煤企的行业集中度由24.8%下降至24.1%,但利润占比却从75.0%大幅上升至85.7%。由此可见,扣除了市场份额的因素外,龙头企业盈利对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对价格的上升依赖性更强。

再看中游的钢铁行业,对价格依赖性也在上升。对比16 年和13 年可见,钢铁前8大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由34.8%下降至目前的32.2%,但前8 大企业的利润占比却在提升,由33.2%上升至目前的56.8%。尤其在16 年,利润的集中龙头企业的特点十分突出,对应着钢价在此期间仅在16 年出现了大幅反弹。

5. PPI 回升后的行业隐忧:价格上升带来的实业套利
供给侧改革红红火火地开展,但行业集中度未见起色,行业利润却越来越集中于龙头企业,导致对价格的依赖程度在上升,不禁让我们担心,价格上升只是加剧了实业套利,并没有真实改变行业生态,也没有提升企业经营行为。我们认为,这轮涨价不可持续,也不靠谱。
从去年7 月份开始的制造业增速持续回升,到年底单月增速9.5%,得益于PPI 回升带来的实际利率的下降。如果我们用“一年期存款利率-CPI”代表消费者的实际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PPI”代表生产者的实际利率,用“房贷基准利率-房价增长率”代表购房的实际利率。结果发现,消费者和购房者实际利率在15 年上半年就已经见顶,而生产者实际利率是最后见顶的,直到2015 年12 月才开始下降,也恰恰领先制造业投资回升2 个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