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开封难产:32亿项目烂尾 无人接盘
而据河南伯皇原副总经理商坤明反映,吴云合“纯属外行”。他为了创造所谓的“开封速度”,在账面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一次性开工30万平方米,而如此体量的工程约需10亿元资金支撑,“这等于是找死啊”。
2013年5月,“拆东墙补西墙”的河南伯皇难以为继,富士康基地项目被迫停工。
令人大跌眼镜的还有个中“狸猫换太子”的情节——2012年6月12日,开封市政府有关部门举行富士康基地项目第六次对接会,开封工信委为此编发的《工作简报》称,会议提出,“下一步要在开封新区成立以北京伯皇为独资股东的河南省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一亿元。注册事宜由开封新区商务部门和北京伯皇负责,15个工作日办结。”
2012年7月17日,吴云合却在河南省工商局注册了其本人与另一自然人赵显成持股,与北京伯皇并无股权关系的河南伯皇。此后,河南伯皇便以本公司名义向开封市政府专户预缴土地款、同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收取施工单位保证金,俨然成了富士康基地项目的实施主体。
而对这种公然违反开封市政府与北京伯皇投资协议的行为,北京伯皇、训练中心、开封新区、开封工信委等有关部门却选择了“集体失声”。
吴云合的长袖善舞,在河南伯皇筹措3000万元土地款时,亦有表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河南伯皇上述土地款来源,竟是某发展银行郑州分行给予的一年期贷款。彼时,河南伯皇成立不足20天,之所以能够轻取贷款,缘于训练中心以该中心余额8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账户,为河南伯皇提供了还款担保保证。
采访中,记者曾向训练中心负责人求证:为何富士康基地项目签约方是北京伯皇,银行贷款却给了河南伯皇?这位负责人声称自己签字时“没细看”,“谁会想到这两个伯皇不一样”。
能将“高大上”的项目玩弄于股掌之中,吴云合是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