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在天津;滨海新区GDP近万亿
初到滨海新区,一位在天津工作的朋友与我开玩笑道:“向往海滨城市,所以择业选择天津,来了却发现,天津离海还有几十公里。”近代天津,作为中国最早开辟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在海运史和经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天津“京畿门户”的地理位置,中央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量,将天津城市内收,甚至抑制其向海发展。临海而无海,成为天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经济格局,也是彼时其裹足不前的重要缘由。
滨海新区发轫于改革开放。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释放出的经济活力是惊人的。1984年,全国诞生出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是特区,但复制特区的开放政策,天津泰达位列其中。借助天津港的优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泰达持续领跑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达16年之久。
从此,天津的向海发展,才算是起步。1991年,由于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新的探索应运而生,天津港保税区成立,为国内最早的保税区之一。这一时期,天津港也在不断的建设和扩大,规模效应初显,辐射地域不断拓展。
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是中国海洋经济初步探索的10年。然而,在同一时期,世界发到国家早已意识到海洋经济的潜力,关于海权之争愈演愈烈。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草拟完成,对内水、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重要概念做了界定。1994年该公约生效,如今已获150多个国家批准,成为通用的国际海洋法规之一。
《联合国海洋公约》生效的同年,天津市决定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的基础上“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决策,与中国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进程、对海洋的认知的逐步深入是同步的。
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同年,制定出台《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也是中国首部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文件。
随后的十年,中国掀起了开发开放开发开放的热潮,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在内的沿海地区,以得天独厚的向海优势,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21世纪的前1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6.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成长率,对GDP总量的贡献接近10%。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