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央企把金融列入业务板块
那么“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有什么风险?
“融资性贸易以融资为目的,当企业缺乏足够的资信,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时,通过与第三方联合,借用第三方的良好银行信用,凭借与目标客户签订贸易合同,取得银行融资,获得融资后再与第三方分成。”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说,“这种合作一旦实际贸易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国企则成为最后支付人,承受巨大损失。”
“资金在不同机构之间流转,每过一个机构就要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且资金多来自金融机构,只有放大杠杆才能套取收益。” 某央企国际贸易公司内部人士称,“一旦击鼓传花到某个机构,这家机构没有获利空间,杠杆加不上去,就会发生违约,这就是重大风险。”
与多家央企有过业务往来的某商业银行信贷部总经理陈立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大家对其中的风险心知肚明,但只要每家机构在链条上还能有套利空间,就会继续“玩”下去。“跟炒股似的,都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是接盘侠。”
另据陈立强分析称,不少央企所属金融机构选择拓展其他非信贷类业务,很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市等,也与过去一段时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有关。在他看来,解决资金空转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搞好实体经济,让银行能找准适合投资的行业和企业。
中央党校政法部经济法室主任王伟教授对记者说,“要让央企在解决‘脱实向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必须依靠制度化的功能定位和考核机制。”
央企“玩金融”,是“金融产业”,还是“产业金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