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綏州高氏蕃官將門研究
来源:何冠環 发布时间:
他生年不詳,群書記他第一件大事是在太宗淳化五年(994)正月,當叛服無常的夏主李繼遷(963-1004)要將綏州民徙於夏州,時任綏州左都押衙的高文岯人知悉部眾不願前往夏州,就殺李之守將,並將李繼遷部擊走,舉綏州城及轄下五縣之眾歸宋。太宗即命他知州事。與他同時率本部歸宋的還有其同鄉魚彥璘(?-1000後),宋廷授魚為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兵馬都監。高文岯此時對李繼遷反戈一擊,對宋太宗出兵平定李繼遷增強了信心。是月癸酉(二十),太宗命大將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950-1005)為河西兵馬都部署出師討伐李繼遷,在夏州衙校之禮賓副使使趙光嗣作為內應下,很快便攻下夏州,擒獲與李繼遷狼狽為奸的李繼捧。李繼遷知機,即率部逃遁。宋廷賞功,於四月甲申(初三),除了授趙光嗣自夏州都指揮使為夏州團練使,權夏州觀察判官事吳祐之為右贊善大夫、知夏州節度判官外,再加授高文岯自崇儀使為綏州團練使,由他鎮守綏州。太宗好不容易收復夏州,卻擔心夏州在沙漠之中,容易給奸雄佔據為亂。他打算將夏州城拆毀,將居民遷於銀州(今陝西榆林市橫山縣党岔鄉黨岔村大寨梁,在無定河與榆溪河交匯處的西南岸,城居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上,無定河在其東北2公里處接納榆溪河。)和綏州間。他徵求宰相呂蒙正(944-1011)的意見,胸無遠略的呂蒙正一味迎合,於是太宗在是月乙酉(初四)便下詔廢夏州故城,將居民遷往銀州、綏州等地,命分官地給這些夏州移民,又囑所屬長吏加以安撫。高文岯才出掌綏州,便要擔負徙民及撫民的為繁重工作。這次討伐李繼遷,綏州旁的府州觀察使折御卿(?-995)以所部來助戰,擒獲李繼捧後,折御卿又奏稱銀、夏等州蕃漢戶八千帳盡數歸附,並收取馬牛羊萬計。太宗喜極,於是年五月戊午(初七),晉陞折御卿為永安軍節度使、麟、府兵馬都部署,以賞其功。對於願意為他效命的蕃官,從折御卿、高文岯及趙光嗣,太宗是不吝厚賞的,亦是他以夷攻夷的策略的運用。這次也是府州折氏與綏州高氏首度對西夏李氏並肩作戰。高文岯在綏州另一個任務,就是安排李繼遷的使者趙光祚、張浦到來求見太宗委派的內臣黃門押班張崇貴(955-1011)。先前遁走於漠北而狡猾多端的李繼遷,為爭取時間重整隊伍,就派趙、張二人向張崇貴求納款輸誠。相信在高文岯的陪同下,張崇貴會趙、張二人於石堡寨(今陝西榆林市綏德縣東南焦石堡村古城寨)。張崇貴以牛酒犒諭二人,代表宋廷接受李繼遷的納款。趙、張回覆李繼遷這次會見張崇貴後,李在八月乙巳(廿六),即派其弟李延信前往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奉表請罪,並將責任推在李繼捧頭上。太宗召見李延信,好言撫慰,賞賜甚厚,居然相信李繼遷會臣服,或以為可以利用李繼遷反制其他蕃部勢力。十一月庚戌(初二),太宗派張崇貴持詔諭李繼遷,賜以器幣、茶藥和衣物等。高文岯有否提醒張崇貴不要輕信李繼遷,文獻無徵,不得而知。太宗的想法不完全無據,就在至道元年(995)正月戊申(初一),遼將韓德威(942-996)率數萬騎,並誘使党項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領馬尾率部從振武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入寇。折御卿率輕騎邀擊之,大敗遼軍於子河汊(又名紫河鎮,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紫河入黃河口處)。勒浪族乘遼軍敗亂,就反打一把,扮成府州兵躡其後,遼軍大驚,死者十有六七,遼軍拋棄輜重涉河而逃。遼將陣亡二十餘人,韓德威僅以身免,勒浪族取得大量戰利品,成為最大獲利者。勒浪族可不像高文岯綏州蕃部聽命於宋廷,太宗大概防範這些桀驁不馴的蕃部隨時反噬,於是試圖利用他們的矛盾以收漁人之利,是故他沒有對李繼遷窮追猛打。太宗自信可以收服李繼遷,既賜李繼遷勁弓三副,又在是年三月己巳(廿三)張浦來朝時,派衛士持勁弓平射以顯軍威。卻不知李繼遷君臣一方面在太宗面前裝傻示弱,卻在暗裡擴充實力,準備侵擾西邊。是年十二月,李繼遷探知折御卿被病,就招誘志切報仇的遼將韓德威再度入寇府州。折不顧病重,仍力疾出征,終於卒於軍中。同月丁酉(廿五),太宗聞折之死訊,痛悼之餘,追贈侍中,以其子折惟正(964-1004)自供奉官超擢為洛苑使知府州事。太宗失去了折御卿這一員御邊大將,能為他效命的蕃官就餘下好像高文岯等數人而已。李繼遷在至道二年(996)五月,李繼遷率兵萬餘進攻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銀川市靈武市西南,一說在寧夏吳忠市南金積鄉附近)。宋廷經過多番議論,太宗終於決定派李繼隆等諸將率兵從五路討伐李繼遷,並解靈州之圍。宋的五路大軍分為靈州行營和夏綏延州行營。靈州行營由李繼隆指揮,而夏綏延行營就由殿前都指揮使、夏綏銀府等州都部署王超(951-1012)指揮。時任綏州守臣的高文岯未知有否從征,但列為行營的綏州肯定擔負後勤補給的重要任務。太宗五路伐李繼遷最終無功而還,他亦於翌年(至道三年,997)三月癸巳(廿九)病逝。真宗繼位後,宋廷對李繼遷應採安撫抑剿滅的政策,傾向於前者。宋廷掌政的文臣認為不值得勞師動眾,以及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保有補給困難的靈州,連新收復的綏州、夏州也可以放棄。倘李繼遷肯不再侵擾邊廷,可以將銀夏綏諸州賜給他。李繼遷探知宋廷的態度,於是年十二月丙申(初五)派張浦向宋廷請降,真宗君臣復賜其名趙保吉,授他夏州定難軍節度使,以夏、綏、銀、宥(今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內,為西夏左廂軍治所)、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南望洪鄉)五州賜他,遣已擢陞為內侍右班都知的張崇貴持詔書賜之,又授張浦為鄭州防禦使遣還。據《武經總要》的記載,綏州在至道三年底賜給李繼遷之前,因受到李不斷的攻擊,已命高文岯將大量居民徙於綏州東一百三十里、黃河東岸的石州(今山西離石市),並廢毀其城。高文岯離開擔任守臣已三年多的老家綏州,遷到黃河另一邊的石州,雖然不情願,但王命難違,只好依從。高文岯徙往石州後,宋廷授他為石州、隰州(今山西臨汾市隰縣)都巡檢使,可能兼知石州。另外宋廷將高氏族人安置在內地的晉州(今山西臨汾市),並授以永業田。真宗君臣一廂情願地以為李繼遷獲得銀夏五州後就會順服,其實李最終要奪取靈州,擴大他的地盤。咸平二年(999)秋,李繼遷伙同河西叛羌黃女族長蒙異保及府州所部啜訛進攻麟州的萬戶谷,進至松花寨。繼其兄折惟正出任知府州的折惟昌(978-1014)與從叔折海超及弟折惟信率軍迎戰,卻眾寡不敵,折惟昌負傷得脫,折海超及折惟信陣亡。不到一月,李繼遷黨羽萬保移埋沒又來攻,折惟昌與駐泊都監宋思恭、鈐轄劉文質(965-1028)合兵擊敗之於埋井峰,翌年(咸平三年,1000)五月,劉文質再敗李繼遷軍於麟州濁麟寨(在麟州城東南十餘里處,遺址在今陝西榆林市神木縣永興鄉所在地北山梁上),才稍殺李繼遷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