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技改人才难寻 工资翻一倍招不到 都在抢人
除了不太好改造之外,这些企业也顾虑到技改的投入和回报是否成正比。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技改需要大范围地更新设备,设备好点的要上百万元,一般的也要几十万元,企业主可能会忐忑:投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而如果多请几个人,也没多少钱,一个人一个月不过三五千元。尹建文说:“这些企业不少是代加工,怕订单不稳定,担心投资技改后的效益。不像高新企业,竞争力强,不怕没有订单。”
不过,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改的迫切性更强,加上来自同行的技改压力,无论企业主愿不愿意,都开始踏上技改之路,技改正从被动走向主动。
尹建文发现,大部分会员企业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即便是资金紧张或对未来订单状况不太确定,也谨慎出手了,比如说在某个工序上先技改,购买少量的生产线,节省人手。
他也发现,有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加大了在技改上的投资,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因为经济大环境有所改善,订单变多了,从厂房的空置率就能看出,前年东莞还有空厂房,但是今年几乎看不到了,厂房现在比较好出租。当然,除了经济好转,也有部分原因是深圳的一些企业搬过去了。”
人才挑战
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的挑战。一位早几年就将工厂从深圳搬到东莞的电子行业企业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技改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需要更高素质的技术员操作新的、先进的设备,比如说要编程,而以前是工人看着机器运转就行。“而且,现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要根据产品的要求或者工序来更改编程,这种人才在东莞不太好招。大工厂品牌搁在那,要好招一些,小工厂需要的人少,招起来也快,像我们这样不大不小的工厂最难招。”他说。
楷模家具也遭遇同样的困扰。李震说:“传统制造业在新设备、新软件上的应用人才匮乏。我们过去只注重对工人师傅的培养,没有花精力储备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就只能从外面招,但是市场上这样的人才比较少,不仅仅是在东莞。这是个小众领域,虽然学软件的人一大把,但是用在家具行业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