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食品市场欺诈宣传:以次充好、洗脑营销、价格虚高
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老年人因保健品营销受害事件中,取证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障碍。一边是维权难,另一边,近两年来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投诉仍在成倍地增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年初发布的统计显示,2016年仅消协所受理有关“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投诉共8749起,较2015年增长188%,其中投诉保健食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的最多,针对“质量”和“价格”的投诉较2015年增长最明显。
2015年10月正式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对保健食品的注册、备案、经营以及监管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据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年初发布的抽检数据,从2014年至2016年,包括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在内的9类食品抽检合格率逐年升高,其中2016年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8.1%。然而社会上依然不断有不法商贩通过灰色渠道生产、销售保健食品,扰乱市场。
如何才能进一步治理保健食品市场,走出监管困局?相关部门与专家从普及知识、企业自律、部门监管、完善诊疗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保健食品不能乱吃,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症状,具体治疗也因人而异,有病须去正规医院接受诊疗。”中药专家翟胜利介绍,在我国养生理论中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许多国家也将保健食品定位为膳食补充剂,这容易让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和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品产生混淆,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借此虚假宣传,误导公众消费,败坏保健食品行业形象。因此,“在老年人活动场所普及保健食品和科学养生的知识,很有必要”。
从规范保健食品行业的角度看,翟胜利表示,“处方来源、产品构成和制造工艺是决定产品优劣的关键”,应从源头严控产品生产,在配方、加工等环节严格把关。
营养师郑育龙强调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国家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等行业管理机构应当展开内部监督。郑育龙还建议:“食药监局、工商部门等应该从标签、宣传、销售等环节进行抽检,对违规经营者予以曝光,建立‘黑名单’,加大惩罚力度,让不良商家不敢造假。”
“‘会销’‘买产品送旅游’等销售中出现的虚假夸大宣传、未在许可地址销售等违法行为是食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注册和监管处工作人员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坦言,在监管工作中也会遇到“会销”场所隐蔽、场所转移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食药监各级部门坚持通过媒体、社区课堂等多种形式宣传保健食品定义和消费警示,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