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食品市场欺诈宣传:以次充好、洗脑营销、价格虚高
由于老年慢性病治疗手段多、周期长、见效慢,不少老年人嫌去医院看病麻烦,却轻信保健食品宣传的功效。
服用保健食品治疗是否有科学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以区别于经过检测证明疗效的药品。
但很多老年人对此并不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陆瑶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自己曾遇到过高血压患者只吃保健食品不吃药的情况,结果患者血压控制不住,十分危险,如果不在正确引导下服用保健食品,危害不小。
同一样保健食品价格差异很大
令陈力同样感到疑惑的,还有保健食品的价格。如她父亲花费近万元购买的“少林牌增加骨密度丸”,产品包装标明“全国统一零售价1990元,不在网上销售”,而网上却有商家以十分之一的价格销售。另据报道,位于广州的广东道山食品有限公司长期依托“绿色食品超市”向老人兜售高价蜂胶等保健食品,一套进价不到200元的蜂胶,最高售价可达两万元,价格翻了100倍……
保健食品价格的差距,在批发市场体现得十分普遍。
“这瓶维D钙软胶囊,批发价给你15元,在市场上要卖68元,老人吃一般4个月能见效。”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阳光保健食品商城的批发市场,聚集了十几家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批发店,店里放满了各类大小品牌的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滋补品,不少胶囊类产品单瓶批发价在20元上下。这里的一些店主自称是某保健食品生产厂商的经销代理,药店也从这里进货。
闫小雨称,他们公司推销的保健食品一般是没听过的牌子,往往抬价十多倍。经查询,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多数涉事保健食品生产厂商并无非法经营记录,但曾出现因虚假宣传受到处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