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食品市场欺诈宣传:以次充好、洗脑营销、价格虚高
和陈正林相比,浙江嘉兴的管英东似乎“幸运”一些。几个月前,这位长期购买保健食品的老人,踏上了某保健品公司组织的千岛湖之旅,不料却在途中突发脑溢血死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后了解到,这家保健品公司所在的商业大楼同时驻扎着不下10家各类保健品公司,天天组织老人络绎不绝地来“开会”,有“养生大楼”之名。(相关报道见《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11日09 版《“养生大楼”众生相》)一位位老人的离开,并没有阻止其他沉迷于“听课拿礼物”的老人走向保健公司的步伐。从发传单、打电话,到开养生讲座、听课送礼、买产品送旅游……在这个“洗脑”式的保健食品营销生态中,缺乏分辨能力、贪小便宜且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往往成为主要的推销对象。
在陈力得到的一份保健品公司内部人员的工作表上,老人们的姓名、手机、领取礼品等信息一览无余,下方备注:“请会人太少(即推销者拉来参与保健产品推销会的老人太少——记者注),确定要提前打电话,保证人越多越好”。日程表上则写满了“预热会”和“一日游”“二日游”等安排。
“我们请老年人之前会调查他们得哪些病比较多,推销时,放大老年病的可怕性,什么病常见就说治疗什么。”去年曾在华夏老年网从事保健食品推广的闫小雨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介绍了他们两种主要的推销“套路”:“一种是按照公司提供的一大串名单,给老人打电话邀请,免费送礼,并让其填个人信息表。还有一种是发传单,宣传去周边旅游,其实就是把他们骗到一块儿推销东西。”
闫小雨透露,在“做客情”(业内行话,即先与老人拉近情感,再进一步获取个人信息套取病史,趁机邀其参加推销会——记者注)阶段,推销人员往往会先通过聊天询问老人身体状况、有没有保健意识、退休单位等情况,符合条件的才会让他们报名,而“旅游才是重头戏”,这样既便于“获得老人的信息”,又可以“发展新顾客”。根据他们的经验,在经过感情铺垫后,“有退休金、买过保健食品的老人最好下手,尤其是夫妻俩一起去的”。
保健品公司通过营销“套路”,一步步弱化老年群体对各类保健产品的分辨能力。恰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那样,武汉乐百龄生物科技公司、湖北国创伟业生物技术公司等5家保健食品销售公司,都“精准”地抓住了老年人的弱点,以最为普遍的“会销”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消费者的资料,分析整理后建立数据库,再运用组织会议的形式,对筛选出的目标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营销——记者注)兜售保健食品。威海艾维尔生物科技公司甚至采用大数据统计,发现利用“分批送鸡蛋”的办法,最容易“哄”老年人来参加推销会。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高警兵表示,健康讲座骗局涉及侵犯老年消费者的知情权、财产权,更有甚者,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