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巴里什:新世纪三大物理突破都得靠大装置
在巴里什看来,中国的大型对撞机项目如今也面临着太多考验。尽管SSC的国际化程度增加了它在美国国内的政治脆弱性,但国际合作对中国的大型对撞机项目来说非常重要。
王贻芳此前向澎湃新闻透露,CEPC项目的预研工作已经开展,预研工作对立项及正式动工建造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大型对撞机建造中关键的技术,王贻芳说,超导高频加速腔、微波功率源、低温制冷机等都还未被国内所掌握,“通过预研工作,解决这些核心的关键问题,使得我们将来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巴里什也指出,中国现在非常需要相关领域的外国专家,尤其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成员。“比方说,其中一个关键点是让机器在低温状态下运行。中国现在几乎没有能实现这点的低温学专家,但CERN有很多。”
当然,巴里什也完全理解中方想要这个项目尽可能国产化的意愿:“按照计划,这基本上会是一个中国国产项目。所以中国要把握国产化和国际化的平衡,尽量利用这10%的国际合作获得国际专家的帮助。如果平衡把握得好的话,这项目能从‘非常非常困难’变成‘非常困难’”。
有一些反对大型对撞机的学者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粒子物理发展水平有限,即使中国成功建成大型对撞机,使用者可能大多数是欧美的科学家。
对此,巴里什说道:“这可以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也可以根本不是个问题。CERN的团队里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现在CERN最大的两个实验组,ATLAS和CMS,你很难说它们是德国的或者美国的。如果中国建成了大型对撞机,肯定会让一些外国学者出成果,但是完全不用担心功劳全被美国人抢走。CERN就不担心。我还是要强调中国要看看世界上这些成功的范式,中国想独立搞科研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