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巴里什:新世纪三大物理突破都得靠大装置
来源:澎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0-03 01:45:10
巴里什向澎湃新闻举了3个例子,说明国际化的大型实验装置在当代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是2016年了,我个人认为,在过去的15年,即21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取得的三项最重大的突破是:发现中微子振荡;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引力波。” 这三项成果最重要的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由大型实验装置投入大量经费和时间后取得的。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背后是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和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背后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引力波的发现背后是LIGO。
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
“中国必须认识到,这是现在科研出成果的正确途径:大装置、国际化、大投入、长时间。如果中国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要回过头看看过去几年这些最重要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学习这些成功的例子。”
诺奖不应忽视实验物理学家
巴里什列举了三项成果,前两项已分别获得了2015年和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10月4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揭晓之前,LIGO团队一直是包括汤森路透在内的各大预测机构的最大热门。对于诺奖终未花落LIGO,外界有一种猜测是因为LIGO宣布发现引力波时已经错过了今年诺奖的提名截止时间,而另一种猜测是以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经过为例,认为诺贝尔奖评委会倾向于颁奖给理论工作者而非实验工作者。
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两个独立项目组,超环面仪器(ATLAS)和紧凑缪子线圈(CMS)实验,经过多年努力,分别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即“上帝粒子”),填补了标准模型所缺失的这最后一片拼图。但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选择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理论上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