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向行政干预和法官腐败开刀
广东省佛山中院民三庭未能入额的法官吴媛媛说,改革前只要通过司法考试和培训就可以成为法官,改革后法官要走精英化、职业化的道路,门槛提高了,有利于提高法官素质,树立司法权威和法官形象。她说,员额制对个人成长来说是阵痛,自己也很遗憾这次没有入额,但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迟早能成为职业法官。
在吉林,按照中央给出的员额制法官占政法专项编制控制在39%的红线,吉林省法官要压缩2/5左右。吉林省委政法委一名负责人介绍,一步到位控员额、不设过渡期,是吉林推进员额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员额制改革让不少人退休前失去了引以为傲的法官、检察官身份,确实阻力很大。改革初,业内人士建议可设置5年过渡期,通过自然减员、消化达到规定的员额比例。这样固然阻力小,但较长过渡期、论资排辈进员额,不仅会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还会让改革打折扣。”这位负责人说。
改革倒逼司法人员精细化分工
半月谈记者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采访发现,不少法院通过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配备辅助人员、精细化分工等做法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取得一定成效。
“就像大货车占住了快车道,谁也跑不快。”一名资深法官向记者解释说,以往案件不分难易,有的年轻法官也可能碰到疑难案件,不知从何下手。繁简分流后,资深法官可以集中精力去办重大疑难案件,把案件办成精品。
此外,针对部分地区案多人少的情况,广东省出台了《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由地方财政出钱购买社会服务,解决司法辅助人员不足问题。据广东省委政法委介绍,目前,全省法院、检察院已分别配备此类辅助人员5834名和3138名,其余将逐步招录配备到位。广州市两级法院、检察院此类辅助人员经费保障标准已达到编制内辅助人员的70%。
针对改革后老法官作用发挥问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设立资深法官咨询委员会,对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未入额资深法官,任命为资深法官咨询委员会委员,分到各合议庭中,专职承担案件指导、审判调研、廉政监督等职责。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法院是贵州第二批试点法院。改革前在一线办案的刘显恒有26年的法院工作经验,改革后他没能入额。“一开始很失落,临近退休,连法官资格都没有了。但细想,改革是大趋势。好几个审判团队都找我,希望我进入他们的团队。”他说,改革之后员额法官工作量加大,不过办案效率提升。今年1月~5月,某个法官共结案58件,试点以后,仅仅6月份一个月就结案39件。
通过改革落实员额制,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员混岗、审判资源配置不合理、审判人员职务晋升不畅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在上海,以法官为核心,以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员管理制度基本建成。审判人员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审判一线实际力量得到增强。法官与审判辅助人员的比例从改革前的1:0.75变为改革后的1:1.75。法官助理的设置,使法官能有时间和精力更加专注于审判中心业务。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平均从事司法工作年限18年。
“围城心态”呼唤权责更明晰
基层司法人员认为,法官职业保障的改革应当同步推动。目前仍有不少人抱有“围城心态”:一部分人想要进入员额,但能力、水平有限;另一部分人进入了员额,却要面临巨大的案件压力和责任、风险,心态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