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法治弘扬爱国精神 增强国家观念

榆林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长城沿线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刘翠萍  发布时间:
  摘要:榆林农牧业文化交融、多民族聚居融合等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特别是长城沿线各区县,其黄土、风沙地貌,特色农业、畜牧业经济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大量的遗址、遗物等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过程中,长城沿线各区县间应加强合作,开展相关研究与论证;并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榆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榆林  长城沿线   旅游业  保护开发
  自古以来,榆林农牧业文化交融、多民族聚居融合等多样性特征十分明显,其自然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丰富的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才刚刚开始,随着榆林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旅游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笔者拟对榆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对榆林旅游业的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榆林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变迁
  (一)榆林的自然生态环境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东隔黄河与山西吕梁、忻州相望,西连宁夏银南、甘肃庆阳,北临内蒙古伊克昭盟。明长城从东北到西南斜贯而过,黄河沿东界南下,全区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口以汉族为主,回、蒙、藏、苗、满等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4%左右。①
  榆林全区地貌大致分为风沙区、丘陵沟壑区和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区,占全区面积的36.7%,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全区面积的51.7%;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白于山一带,为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属河源区,占全区面积的11.6%。②
  榆林南部为暖温带亚干旱气候,北部为中温带亚干旱气候,最西端靠近干旱区。榆林地区是全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全省日照时间最长,全区差异小。③
  黄河中游河段为陕晋界河,从河曲到无定河口流经本区东界270公里。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是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四道川与窟野河、秃尾河、佳卢河、无定河四条河,其中,无定河是本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定边县长春梁东麓,流经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米脂、绥德、清涧等7县,河道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0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030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7.3%。无定河有55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四条。④
  (二)榆林的历史变迁
  考古发掘表明,榆林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榆林各区县都有发现。
  榆林地处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交界地带,是民族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定居、融合,共同创造着华夏文明。据文献资料记载,活跃在榆林的少数民族,殷商时期有游牧民族鬼方,春秋时期有赤狄、白狄,战国时期有义渠戎,秦汉时期有匈奴与羌族,汉末魏晋时期有“五胡”的匈奴、羯、氐、羌、鲜卑,隋唐时期有稽胡、铁勒、吐谷浑、党项,宋金时期有女真,元明清时期有蒙古、满族等。
  榆林居民的成分十分复杂,其来源大致有土著汉族、汉族移民(屯垦移民、防屯军卒落户、仕宦、商贾)、少数民族内迁、犯人充边等多个途径。
  唐、清两代王朝幅员辽阔,其北部疆域距离榆林上千公里。除了这两个王朝以外,榆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防重塞,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明王朝的过度垦牧,榆林地区的草地和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去平衡。清初实行的蒙汉隔离的“边禁”政策,康熙 21 年( 1682年)为照顾蒙古贵族利益,准许蒙民于近地40里游牧,康熙36 年( 1697 年)又应蒙古贵族的请求,准许内地汉民与蒙民合伙种地,由蒙古王公招汉民越界开垦以收租取利。清初,饱受战乱和灾荒蹂躏的榆林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加上清初统治者因袭亡明苛政,对百姓的剥削并未因此减轻,迫使大量农民移居长城以外垦荒。府谷、 靖边、 定边、 怀远( 横山)等沿边各县汉民纷纷越界垦殖。
  随着满清政权的稳固,清政府在榆林减免税役,实行地丁政策,兴修水利工程,经过将近二百年的经营,榆林社会安定,难民逐渐返乡,也招徕了一部分外省人,到康熙十年,榆林的荒地大部分得到复垦,长城沿线几乎无地可开。
  同治年间,陕甘回民发动起义,义军纵横榆林,战乱死亡人数不少。光绪年间,榆林连年灾荒,大旱、霍乱、瘟疫又死人无算。最终形成榆林之干旱少雨,水利条件差,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产量极低等农业面貌,也使沙漠不断扩大。
  二、榆林长城沿线旅游资源的类别
  榆林长城沿线的区县包括今天的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和定边,这里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历代王朝所修筑的长城从这里斜穿而过。
  (一)榆林长城沿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榆林市长城沿线各区县坐落在长城内外,以府谷县为例,据《府谷县志》记载,民国初年,沿用清制,长城内仍旧,长城外,界地内增设古城、哈拉寨、羌和、沙梁、他儿坝、界地6地方,凡16地方,辖938村,其中,长城内境地共有343个村庄,长城外境地则有595个村庄。
  自古以来这里农业与畜牧业并存,明长城成为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长城以南区域以农业为主,长城以北的风沙草滩区仍然有发达的畜牧业。
  在自然地理方面,黄土沟壑地貌、风沙地貌特征明显;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以小杂粮与土豆种植食草动物养殖及食用为主的榆林特色农牧业及饮食文化极具特色。榆林的红枣、绿豆、小米、荞麦、马铃薯、向日葵等多项特色农业面积、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
  (二)榆林长城沿线人文旅游资源
  1、遗址类文化遗存
  (1)史前石城遗址
  考古发掘表明,榆林北部地区至仰韶晚期的较晚阶段突然大量出现石城聚落。这种石城聚落此后长期成为榆林北部及相邻的内蒙古中南部和晋中北地区流行的聚落形态,在榆林北部地区甚至延续至商周时期的李家崖文化阶段,成为这一地域富有地域传统特征的文化现象。⑤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