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长城沿线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刘翠萍 发布时间:
(2)长城及城、堡、寨等遗址长城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防御设施,地处农牧交界地带的榆林是我国历代长城修筑的中心区域。据史书记载,榆林有战国、(魏、赵、秦)、秦、汉、隋、明各代修筑的长城及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各代修筑的城、堡、寨。考古发掘表明,榆林现存的长城包括战国(秦、赵)、隋、明等,城、堡、寨则有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等各个朝代。战国长城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魏国在其北部边界修筑了一条北起佳县黄河岸边,经米脂、绥德、延安,穿越雕阴(今富县)、洛川、黄龙南至韩城、华阴一带的长城,长约300余里。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 271),为抵挡胡人入侵而修筑了一条西南起甘肃临洮县、途经宁夏与陕西北部、东北至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沿岸的十二连城的长城,总长度约1700公里,在榆林地区经过吴旗、志丹、靖边、横山、榆阳、神木等地,全长约455公里。⑥ 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神木县西沟乡一带发现墩台遗址 4处,经初步确认系战国晚期秦长城遗址。⑦近年在今榆林的神木县孙家岔等地发现多处秦昭王长城遗迹,合计约200公里。⑧秦长城 秦始皇34年(前213年),秦修复并巧妙衔接秦、赵、燕三国原有的北边长城,筑起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长城中段突出部分穿越榆林北部数县1700余里,沿线均匀地分布着众多城堡、墩台、烽火台等附属军事设施。隋长城 陕西长城资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榆林市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各县,发现了长约500公里的隋代长城,并探明隋长城大部分沿用了秦昭襄王时的长城,而隋长城后又被明长城沿用。⑨北宋城、堡、寨 北宋时期,麟、府州是阻击西夏东进与契丹南侵的前沿阵地,北宋王朝先后在这里设置了大量城堡寨,据学者的统计,榆林有文字记载的宋代堡寨约二百个,大多分布在宋与西夏对峙的边境地带,其中,麟府的城堡寨分别是24、22个(周群华先生的统计数据)。⑩明长城(边墙)、营堡、城址及墩台 陕西境内明长城横贯陕西省北部,大体分布在今陕西省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吴旗等县境内,东北起自黄河西岸的清水营紫塞(府谷县西北一带),西南达于花马池营界牌(宁夏盐池县东界),绵延一千七百多里,由余子俊督建于成化七年至十五年间,沿长城共修筑三十五营堡,外加镇城,共三十六处。后经历年的修葺、增筑,至万历时升至三十九座。其中,36堡以边墙为依托修建,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三堡因地居大川交通要冲而修筑。营堡是明长城一线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学者们的实地考察,目前,分列在延绥镇长城沿线的39营堡尚存,大部分营堡的城墙局部毁坏,其中,定边营城、清平堡、盐场堡三个堡的堡墙破坏殆尽。榆林卫城为市政府所在地。怀远堡、神木堡、定边营城为县政府所在地。为乡政府所在地的有12个。堡内还存有主要历史建筑的计19个,还保存部分街道布局的有16个,保存一定量的原有民居、破坏较少的有10个,其中,孤山堡、镇羌堡、高家堡、波罗堡、镇靖堡、宁塞营堡等保存最好。?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永乐元年(1403 ) 在此置榆林寨,正统初年改寨为堡。成化七年,增设榆林卫于此;至成化九年六月,迁延绥镇于榆林卫城,成为延绥镇的中心。今榆林古城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古城墙体共5500 米,及南镇远城门与翁城,东振武城门与翁城,北广榆城门。明代的台建于堡城四周,在地势最高处,用于守望,保卫堡城。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约5公里处的红山之上,始建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四月,到次年七月竣工,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台高四层,各层之间有甬道台阶相连。第二台上有一洞门向南开放,洞门题额“向明”二字,为明万历年间延绥巡抚涂宗所书。第四层的项部建有砖木结构的哨棚一所,可容纳数十人居住。镇北台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是明代我国北疆最重要的军事了望台,也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墩台,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3)少数民族城址陕西魏晋北朝城址有近 20座,主要集中在榆林,规模较大的有统万城、代来故城、丰林故城等。其中统万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并能够确认的唯一的匈奴沙漠都城,自 50年代后期起,考古工作者陆续进行了多次勘探调查。统万城遗址位于无定河北岸,历经兵燹与后世沙浪侵蚀,主体已倾覆,被深埋在一片沙海之中。但统万城遗址的城市轮廓特别是城垣,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统万城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城内仍有高大的宫殿建筑台基。城垣用砂、粘土和石灰三合土夯筑而成,细密坚硬,呈灰白色,故称“白城子”。从地层上确认统万城直接建立在沙层上。?统万城,建于凤翔元年(413年)(一说改筑于西汉奢延县故城)。赫连昌承光三年(427年),统万城被北魏军队攻陷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北宋、西夏、元朝,又先后被建成统万城及夏州、朔方郡治所。统万城毁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一说毁于蒙古军灭西夏之际),但仍被西夏所据,称“平夏城”,直至明代边墙修成后(一说为元朝)始废。2、武将文化遗存麟州故城(杨家城) 根据文献资料的记载,麟州治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专门为“镇抚党项余众”而“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五代晚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地方土豪杨弘信自立为刺史,此后,杨家世代主政麟州,五辈连官,先随北汉,后归顺北宋。直到明正统八年(1443)今治神木县城兴建后,杨家城废弃。麟州故城(杨家城)位于神木县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南、西、北三面由河流、深沟环绕,且多处绝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垣轮廓清晰可辨,整个城址由三座小城组成,从东到西分别为东城、紫锦城、西城,西城面积最大,遗存有大量唐宋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杨家城保存完好,结构清晰,现已初步探明了墙基、瓮城及其门址、角楼、马面的形制、结构与建筑方法及城内50多处建筑基址、两处墓地等。五代十国后期,守卫这座城池的是杨家将这个军事世家,“杨家城”也因此得名。北宋时,杨家城发展成为榆林北部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