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视野下的佘太君忠君报国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孙沔(996—1066),嘉祐二年(1057)—嘉祐四年(1059)七月。真宗朝进士,累擢枢密副使,至和元年(1054)罢为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在杭州淫纵,霸占民女。州人许明收藏郭虔晖画的“鹰图”,孙沔爱此图,未得到,便诬陷许明“潜称王”,将许明抓捕到案,配刺流放。“鹰图”到手。真相是许明的幼名“大王儿”,是其父祷水仙大王庙,生许明而取的。孙沔不法,被谏官吴及、御史沈超弹劾,台、谏论列于朝廷,孙沔被罢官。徙青州。嘉祐二年(1057)孙沔知并州,私自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买卖纱绢、绵纸、药物。有时暴怒击打诉事者,孙沔再被贬官,移寿州。“牵连河东路监司失察罪,皆被绌。再降贬孙沔知忻州。汝州钤辖李中吉,自忻州载家妓至并州,与孙沔狎饮,又以妓送孙沔。李中吉被贬职,孙沔被弹劾,以宁国军节度副使分司南京,遇恩,知濠州。结 语虚构中的佘太君,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目睹了三朝监督制度的不断深化。太宗至真宗“澶渊之盟”前的25年伐辽阶段,边疆守臣服务於战争,但官员无特权,有错必纠,起复也快。官员不能与民争利,官员及其子女不能经商,官场廉洁。“澶渊之盟”(1004)后至仁宗宝元元年(1038),34年间,下有余则上足的理念确立,知州安心经济建设,关心民瘼,废除了“律比畜产”的私人奴婢制度。将民众服务于战争的负担的减下来,官场廉洁一如既往。如真宗朝知州张秉,河东主帅家贫,好饰衣服,又自带珍膳往朋友家宴饮(宋坚守官员不能入酒肆的制度),无钱只有用衣服顶珍膳。河东大丰收,真宗赞赏。功不抵过,“戎政不修”被纠弹离任。陈尧佐将关心民瘼的理念上升到一个高度,并加以实施。因编次御试进士误差其第,贬官。一年后起复。仁宗朝知太原,官至宰相。宝元元年(1038)后至嘉祐八年(1063),25年间,防西夏修戎政,减民赋税,对官员继续追责制度,一案双查,如王素贬官,起复后尽心履职。皇帝不能始终袒护大臣,因监督制度严密。仁宗朝的太原知州,事后任宰相的,包括神宗朝的陈升之,共五位,占23﹪。皇帝的决策,是监督制度下的皇帝与士大夫的共同决策,是下情上达的决策。所以,佘太君的忠君,是忠于宋朝清明廉政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