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将与杨家将比较研究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在中国,世代习武者甚至多,习武而成为武将者占的比例就少了,世代为武将者尤其稀少。在宋朝,三代为将名列《宋史》者有十来家,著名的有以石守信为代表的石家将。侯益为代表的侯家将。高继勋为代表的高家将,种世衡为代表的种家将,姚兕为代表的姚家将,王光祖为代表的王家将。四代为将的就很少了,有以曹彬为代表的曹家将,苗授为代表的苗家将。五代为将大概只有杨业一家,然其最主要的将领实际就是杨业、延昭、文广三代。六世为将者,仅有以高琼为代表的高家将。七世以上就找不见了。再看秦、汉以来的历史。秦的两位名将,王翦传三代,子贲、孙王离。蒙骜传三代,子武,孙恬。西汉名将李广,传三代,子当户,孙陵。东汉,以耿弇为代表的武将世家,传了五世。耿况—|—弇——忠|—广——恭——溥——曅窦融传六代,这应是秦汉时期武将世家的最高纪录。具体世系如下:窦融——穆——勲——宪——章——唐三国名将陆逊传三代,子抗、孙机。晋朝,大将周访传五代,子抚,孙楚、曾孙琼、玄孙虓。大将朱腾传三代,子宪、斌、绰,孙龄石、超石。唐代名将薛仁贵传四代,子讷、楚玉,孙嵩、曾孙平。第五代薛从已无从军经历。薛仁贵—|—讷——畅|—楚玉——嵩——平——从大将康日知传四代,子志睦,孙承训、曾孙传业。大将史惟静传四代,子勒,孙播,曾孙用诚。五代时期,大将史敬思传三代,子建瑭,孙匡翰。明代,大将马芳传三代。许贵传四代,子贵,孙宁,曾孙泰。姜汉传五代,子奭,孙应熊,曾孙显祚,玄孙弼。鲁鉴为代表的鲁家将,凡六世为将,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纪录了。鲁氏系少数民族,世守庄浪卫,史称“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称良将。”,情况与折家颇接近。其世系如下:阿实克图衮布沙克嘉——沙克嘉——鲁鉴——麟——经——瞻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超过三世为将者为数不多,达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几例。至于十世为将,目前仅见折家一例,称之为中国历史之最,我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中国有句古话:三世为将,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证。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将门超过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几方面原因。其一,名将的子孙不可能个个都是天才,当强敌来临,在名将光环笼罩下的子孙,往往被委以重任,带兵出征,以失败告终,世将就此结束。如秦将王离被项羽所擒,汉将李陵被匈奴俘虏,晋将陆机战死,宋将种师道不敌金兵而亡。其二,一些名将因为名声太高而遭忌,专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没有上台以前会重用名将,在统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肃,如汉初杀韩信、彭越,明太祖大杀功臣,故汉、明初期,很难找见三世将门。岳飞与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从文了。其三,有些名将后世手握兵权,权欲熏心,试图割据称王,如宋代吴家将第三代吴曦,为称王而叛宋降金,最终被杀,吴家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以上历史情况下,折家将却能独树一帜,连传十世,历时二百多年,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宋代和汉、唐相比,武功不竞,对武将控制最严,为什么这个最高记录偏偏产生在宋代?宋代不许世袭,而折家却世袭府州知州?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首先是政治地理环境,宋与汉、唐盛世相比,北方边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与相邻的麟州(今神木)属宋,同处于三面受敌的状况,北有辽,西、南为夏,仅东与宋内地相连。这里,战事不断,尤其与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为了保卫家园,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将领来。其次,这里是多民族杂居之处,主要是党项族和汉族,党项族居多,要组织、领导党项族抗战,不是同族人是很难胜任的,而折家就是党项人,而且是党项各家族中最强的一支。第三,他对中原王朝非常忠诚。后晋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要将折家迁到辽东,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汉、后周、宋。折家又与党项族中李氏(后改姓赵)为死敌,李氏先是割据一方,继续而建立夏国,时时想攻占麟、府,折与其势不两立,因而倍受宋廷信任。府州党项在夏的猛烈下损失惨重,折请求朝廷内迁。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弃麟府的想法,后经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决定继续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确保麟、府,万无一失。第四,宋大部分地区,在宋、辽澶渊之盟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这样的环境里,当然不可能产生武将世家。宋、夏战争频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带基本上任用汉人作知州,不许世袭,虽有少数将门世家,但不超过三四代。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处于同样地理环境的丰州王家、麟州杨家,仅仅传了几代、数十年?丰州王家为藏才族,属党项族的一支,本有十多万人,兵力颇强,但从开宝二年(969)王甲知丰州,三代以后的继承者“多年少不习边事而威望不振”,各个家族不听从他们的命令,到庆历元年(1041),丰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庆被杀。麟州的杨家分成两支,杨弘信长子杨业迁至并州,次子重勋知麟州,因为杨业在北汉,因而与后周、宋的关系,时好时坏,宋对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杨家是汉族,起不了统率当地少数民族的作用。开宝五年(972)九月,将他内迁宿州,也不让其子杨光扆继任知州,只是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开始“好儒学”,到曾孙杨畋迁洛阳,世传将家到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