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将与杨家将比较研究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薛仁贵—|—讷——畅|—楚玉——嵩——平——从大将康日知传四代,子志睦,孙承训、曾孙传业。大将史惟静传四代,子勒,孙播,曾孙用诚。五代时期,大将史敬思传三代,子建瑭,孙匡翰。明代,大将马芳传三代。许贵传四代,子贵,孙宁,曾孙泰。姜汉传五代,子奭,孙应熊,曾孙显祚,玄孙弼。鲁鉴为代表的鲁家将,凡六世为将,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纪录了。鲁氏系少数民族,世守庄浪卫,史称“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称良将。”,情况与折家颇接近。其世系如下:阿实克图衮布沙克嘉——沙克嘉——鲁鉴——麟——经——瞻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超过三世为将者为数不多,达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几例。至于十世为将,目前仅见折家一例,称之为中国历史之最,我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中国有句古话:三世为将,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证。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将门超过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几方面原因。其一,名将的子孙不可能个个都是天才,当强敌来临,在名将光环笼罩下的子孙,往往被委以重任,带兵出征,以失败告终,世将就此结束。如秦将王离被项羽所擒,汉将李陵被匈奴俘虏,晋将陆机战死,宋将种师道不敌金兵而亡。其二,一些名将因为名声太高而遭忌,专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没有上台以前会重用名将,在统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肃,如汉初杀韩信、彭越,明太祖大杀功臣,故汉、明初期,很难找见三世将门。岳飞与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从文了。其三,有些名将后世手握兵权,权欲熏心,试图割据称王,如宋代吴家将第三代吴曦,为称王而叛宋降金,最终被杀,吴家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以上历史情况下,折家将却能独树一帜,连传十世,历时二百多年,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宋代和汉、唐相比,武功不竞,对武将控制最严,为什么这个最高记录偏偏产生在宋代?宋代不许世袭,而折家却世袭府州知州?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首先是政治地理环境,宋与汉、唐盛世相比,北方边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与相邻的麟州(今神木)属宋,同处于三面受敌的状况,北有辽,西、南为夏,仅东与宋内地相连。这里,战事不断,尤其与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为了保卫家园,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将领来。其次,这里是多民族杂居之处,主要是党项族和汉族,党项族居多,要组织、领导党项族抗战,不是同族人是很难胜任的,而折家就是党项人,而且是党项各家族中最强的一支。第三,他对中原王朝非常忠诚。后晋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要将折家迁到辽东,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汉、后周、宋。折家又与党项族中李氏(后改姓赵)为死敌,李氏先是割据一方,继续而建立夏国,时时想攻占麟、府,折与其势不两立,因而倍受宋廷信任。府州党项在夏的猛烈下损失惨重,折请求朝廷内迁。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弃麟府的想法,后经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决定继续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确保麟、府,万无一失。第四,宋大部分地区,在宋、辽澶渊之盟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这样的环境里,当然不可能产生武将世家。宋、夏战争频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带基本上任用汉人作知州,不许世袭,虽有少数将门世家,但不超过三四代。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处于同样地理环境的丰州王家、麟州杨家,仅仅传了几代、数十年?丰州王家为藏才族,属党项族的一支,本有十多万人,兵力颇强,但从开宝二年(969)王甲知丰州,三代以后的继承者“多年少不习边事而威望不振”,各个家族不听从他们的命令,到庆历元年(1041),丰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庆被杀。麟州的杨家分成两支,杨弘信长子杨业迁至并州,次子重勋知麟州,因为杨业在北汉,因而与后周、宋的关系,时好时坏,宋对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杨家是汉族,起不了统率当地少数民族的作用。开宝五年(972)九月,将他内迁宿州,也不让其子杨光扆继任知州,只是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开始“好儒学”,到曾孙杨畋迁洛阳,世传将家到此终结。最后,还要解答相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府谷在其他朝代,没有产生像折家那样的将门世家?这是因为在秦、汉、唐、元、清,这些疆域辽阔的王朝统治下,府谷属于内地,不是边境,没有战争环境。除北宋以外,只有明代,府谷处于边境地带,但它不像宋代,处在宋、辽、夏三家交会点,三面受敌,而只是北面受敌,它已非战略要地,重心移到了榆林。三 折家将何以对后世的影响不如杨家将上面说到折家十世为将,创历史之最,然而它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及杨家将,这是为什么呢?就个人知名度而言,折家没有达到杨业“无敌”的高度,而这位无敌的英雄下场却十分可怜,受冤而死。巨大的反差刺激着人们的同情心和关注度,自然会大力传播其事迹。至今最广为人知的英雄莫过于关羽、岳飞和杨业了,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悲剧英雄,几千年来,军事水平就数他们最高?不见得。《三国演义》、《精忠岳传》、《杨家将》等等文艺作品,使他们的影响超越其他英雄之上。就杨业而言,刚牺牲,就有名臣李若拙为他写《杨继业传》,到北宋中叶,从上层到民间,都广泛传播他的故事。到明、清,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越来越多。折家没有专门的小说与戏剧,仅在杨家将中出现折太君的形象而闻名于世。这里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杨畋的作用,这位杨家将第五代的人物,考中进士,跻身士大夫行列。他广泛交友,著名的有范仲淹(989—1052)、梅尧臣(1002—1060)、欧阳修(1007—1072)、韩琦(1008—1075),蔡襄(1012—1067)、韩维(1017—1098),司马光(1019—1086)、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苏辙(1039—1112)等。其中,韩琦、司马光、王珪、王安石为宰相,范仲淹、欧阳修、韩维、苏辙为执政(相当于副宰相),梅尧臣是著名诗人,蔡襄是第一流书法家,他们都有大量著作传世,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欧阳修还为杨业所藏兵书作跋、为杨畋之父作墓志铭,苏辙为作哀辞,王安石为杨畋文集作序,司马光将杨弘信写入《资治通鉴》,这对扩大杨家将在社会上的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