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夏展:高端垃圾场?
两人创作的主题也没有明确地体现在展览之中,毕竟最后展出来的展品,艺术家依然强调并注重了一定的和谐(coherence),在构思层面和执行层面,都看不出任何两人创作比之一人创作的独特之处。
今年的展品里,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由Ian Ritchie和Louisa Hutton布展的Artchitecture Room。两位院士决定以蓝色刷墙,将整个空间压缩,并且让背景对视觉造成的疲劳减到最小(是一件必要的工作,考虑到展品的精细)。今年的主题是“Unbuilt”,布展突出了那些没有被实现的建筑构思和理念。在介绍中,两人就直言太多年轻的建筑师发现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已经越来越难,因为最终实现创作理念所需的资源和金钱投资都意味着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建筑理念会最终被实现。所以今年的建筑单元聚焦于那些“藏于草稿本和柜橱里被人遗忘”的设计。
同时展出的,除了年轻建筑师没有实现的想法,还有其他一些成名建筑师的最终没能与世人见面的理想:有些是参加竞赛输掉了没有人投资,有些是因为经济环境改变,有一些则单纯超出了他们所在的时代太远。
六号展厅是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探究艺术在对一个充满动荡和战争的世界所起到的愈合作用,以相片和雕塑为主要载体陈列出来。日本艺术家青野文昭的作品尤为引人注目。他使用在2011年3月日本海啸之后从废墟中寻找到的物品,将破碎的物品重新构建出完整的可认得艺术形式,体现了“愈合”的主题。
六号展厅的介绍中,突出了“创造”和“摧毁”这两个主题。巧的是,这似乎也是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两条线索。从两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数个流派(解构主义、达达主义、存在主义),都是以“摧毁”为手段,以“创造”为目的。通过解构权威而实现自我。二十世纪随废墟诞生,创作似乎也过于痴迷于打破,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首先提出作者不是作品的最终解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提出人们不应该在作品中寻找熟悉的日常体验。人们在一百年间,把创作从“涵义”(meaning)中解放出来。然而解放出来之后,人们依旧在原地留守,要去哪里?似乎也是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