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再现:公募基金抱团蓝筹引发泡沫化争议
中国基金报记者 项晶
上周,A股遭遇“黑色星期四”,大盘股、小盘股、优质白马股齐齐下挫,A股总市值一日蒸发1.58万亿。剧烈调整之后,今年表现强势的蓝筹白马行情将何去何从?这一次大跌从此拉开调整大幕还是调整蓄势之后继续冲高?临近年底时点,机构资金持股一边倒的走势是否会催生集体出逃的踩踏现象?如何应对因为抱团而带来的波动放大?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基金经理。
蓝筹白马“泡沫”了吗?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经理表示,短期内并不看好前期涨幅较大的大蓝筹。他们认为,经过大涨之后,此类股票已经达到估值修复上限,而明年业绩增速很难出现爆发性增长。
对于当前热议的白马蓝筹是否“泡沫化”,上海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坦言,泡沫短期内是存在的。“大涨之后,很多个股估值与业绩并不匹配,继续向上还需要一定的缓冲期。”
沪上一位今年业绩领先的基金经理也赞成上述看法。在他看来,很多蓝筹股确实被高估了。“以前银行股PE在5倍左右,现在很多都超过10倍,还有一些公司从10多倍、20倍PE涨到40多倍,难道今后这会成为常态化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有一些蓝筹白马涨幅较大,不是因为基本面支撑,而是随着北上资金买买买,市场风险偏好随之提升,因此也给予了其更高的估值。”
另外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今年这一波蓝筹行情是海外资金对A股优质蓝筹估值修复和重估的开始,虽然当前部分龙头股已经出现泡沫化倾向,不过在他眼里,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他指出,龙头由于增长的稳定性和行业地位的稳固性,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青睐,因此其市盈率也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享受更高溢价。
“对于我个人来说,目前这个时点不会特别愿意去配置过多大蓝筹,尤其是近两个月大批趋势投资者入场后,把这些公司股价推向新高,从估值上它们已经不便宜,不具性价比了。”这位基金经理说。
他认为,涨幅较大的龙头股未来将会面临逐步调整,而其它二三线优质蓝筹或会“接棒”,逐渐享受这种价值重估的机会。
“抱团”风险存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排名和业绩,今年抱团蓝筹、白马已经成为一种被动型投资策略,也是公募基金继2015年抱团中小创之后又一次羊群效应的体现。而随着年底考核将至,资金获利了结的意愿正在逐渐增强,抱团策略是否会形成资金卖出的“羊群效应”?一旦大资金开始持续流出,是否会催生机构之间的踩踏现象?如何应对因为抱团而带来的市场风险?
“年底考核将至,机构的确存在兑换收益的意愿,另外很多基金也有阶段性仓位调整的需求,近期市场出现回调也意味着有一部分资金开始撤离了。一旦对手盘不够,那可能就会引发股市比较快速的下跌,存在踩踏风险。”上述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称。
上述上海绩优基金经理也表示,经过一年的辛苦投资,机构年底获利了结的需求比较强烈,所以在他看来,之前涨幅较高的蓝筹、白马龙头股应该会面临一轮调整。而上周四A股市场大跌,可以说是未来市场方向性的一次预演。他认为,蓝筹白马股未来半年左右将会出现震荡下滑的态势。
“目前尚未出现更好的市场热点,所以在A股趋势未明的情况下,机构集中在蓝筹、白马里的筹码应该不会一下子出来,未来3-6个月内前期涨幅较大的个股或会陷入数次跳水、拉回、再跳水的调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