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再现:公募基金抱团蓝筹引发泡沫化争议
谈及后市看好的领域,不少基金经理将目光投向了近两年以来相对滞涨的二三线蓝筹和调整较大的成长股领域。
上海一位绩优基金经理认为,年底这段时间,之前涨幅较高的蓝筹、白马龙头股应该会经历一波持续调整,而此前被错杀的一些二三线蓝筹有望获得青睐,低估值高增长的真白马仍具备持续投资价值。
北京上述银行系基金经理认为,中小股票的跌幅较大,不少股票跌幅过度,未来或迎来风格的逆转,未来2年或是逆市布局成长股的机会。
该基金经理称,“从中期看,我们对大盘还是相对乐观的,虽然十月份的经济数据相对平淡,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小股票有上涨的可能,我们相对看好高端装备、现代服务、消费升级、节能环保等新时代的一些主题。”
基金年度排名大考迎来最后冲刺 抱团能保住业绩吗?
中国基金报记者 应尤佳
基金年度排名大考在即,基金抱团现象凸显出来。今年以来,市场行情集中在白马蓝筹演绎,这个领域也正是基金重仓股聚集之地。随着蓝筹行情的持续,价值股主导的行情正在演变为更少数股票上涨的行情。近期蓝筹股的大跌,让市场对于基金“抱团”争议升级。
据基金经理介绍,每到年末,公募基金冲排名时,抱团往往对公募基金的短期业绩能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往年,当市场行情不佳时,基金往往集中在某些优质个股,而今年,基金的抱团也换了主题,更爱和维稳资金或者外资“站在一起”。
有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在需要防御的时候,更适合选择上证50的权重股。从业绩来看,这些个股的业绩有保障,且估值不算很高。而且,这些权重股更容易获得资金,能够对市场起到稳定作用,今年外资的倾向尤为重要。“今年基本上都是外资喜欢的品种在涨,外资的投资风格在作主导。”
历史上最具“危害”的一次基金抱团行为是2015年。在经历了2015年年中大跌之后,当年第四季度大盘开始一轮长达数月的反弹,到了12月份,不少个股的估值甚至已经超过了2015年高点,但是却依然在上涨。
“抱团”最怕的是“抱团撤离”的时候,而“抱团撤离”几乎又是难以避免的。2015年底,市场交易在一轮上涨中结束,而到了2016年一开年,市场就立刻连续大跌。
有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2015年下半年,他已经感觉到了市场的不理性,那个时候他早早地采取了防御型策略,但是市场却连续保持非理性,导致他的业绩迅速被那些“顺势”的基金经理追赶,而他自己也怀疑是自己错了。在业绩排名和自我怀疑的双重压力下,他选择将仓位换到跟大多数基金经理一样。而结果是,他得到了一个完美的2015年年度收益,但是却在2016年初的大跌中遭遇了大幅净值回撤。
实际上,哪怕是白马蓝筹也不会只涨不跌。有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实际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东西,哪怕有大量资金推动,哪怕是大盘蓝筹,到了超涨的时候,该跌的都会跌。”而抱团行为的本质就是助推这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