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进入倒计时 快递巨头转型路径分道而走
原标题:“双11”进入倒计时,快递巨头集体备战!还以为是抓瞎式的混战?这些变化正在发生
年年岁岁,网购相似;岁岁年年,快递服务却渐渐不同。2017年的“双十一”,是五大民营快递巨头顺丰、“三通”、韵达全部成功上市、天天快递也借道被苏宁收购实现证券化之后,首个最大规模的“网购狂欢节”,一众快递龙头正式步入资本竞逐新阶段。
而从近年来看,由于前一年的快递峰值量通常都会演变为次年平均水平,在此规律作用下,2017年“双十一”也有望成为快递公司完成产能提升、备战来年业务量增长的关键节点,在此过程中,整个行业从人力密集逐步转向科技密集,而以智慧物流全面升级和规模化应用为代表的轻资产化路径也有望迎来“通关级大考”。
基于此,“双十一”也通常被业内看作二级市场股价实现估值切换的时间窗口。实际上,多家快递公司通过借壳等手段登陆A股市场后,每年的“双十一”前夕,都成为资金竞逐季。
2016年10月初到11月初,圆通速递(21.180, -0.56, -2.58%)整体上涨超22%,申通快递(27.170, -0.62, -2.23%)和韵达股份(49.750, -0.19, -0.38%)去年10月的月涨幅也超15%;2017年10月,韵达股份、顺丰控股(60.710, -0.57, -0.93%)和申通快递的月涨幅也分别达到11%、9%和7%。


证券时报记者调研发现,虽然“双十一”被资金和市场视为快递业上市公司订单高峰和成长兑现的重要时间节点,但不同公司对其敏感度并不完全相同。对于部分快递公司而言,包括国庆、中秋、元旦、春节在内的多个节点,都是对运力、效率和服务层面的全方位考验。倘若把时间维度拉长,从更深层次考量,“双十一”可以视为折射各家快递公司根据自有护城河谋求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的一面镜子,各公司在固本和转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路径正在趋于“分道而走”,而在这种多元路径选择下,物流产业也在同步实现着升级与迭代。
“双十一”敏感度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