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进入倒计时 快递巨头转型路径分道而走
其中,冷链物流和重货运输成为顺丰控股未来深化拓展“大物流”业务的两大着力点。顺丰从2015年开始切入冷链物流,目前覆盖全国1000多个县市,2016年实现10亿元营业收入。公司负责人指出,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每年超4000亿元,是商务件市场的数倍,其中3000亿元为食品生鲜,1000亿元为药品;生鲜冷运业务毛利率较传统快递20%的毛利率高。但这个市场目前还很分散,彼此之间还只是地区性的竞争对手,而没有全国性的对手,主要原因就在于打造网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资金,顺丰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重货运输主要面向服装、电子等轻工行业的产品制造商和品牌分销商,而最为顺丰所重视的是重货快运市场。前述负责人分析说,重货普运利润率较低,顺丰则可以利用自有飞机等优势,重点拓展重货快运业务。公司希望,未来五年,冷链、重货、同城业务可以占到顺丰营业收入的50%以上。
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快递公司都通过进军其他产业的方式完善链条。韵达快递正在筹划联合多方成立相关保险公司,基于物流行业的保险需求,销售各类货物运输险、车险、财产保险等产品;同时还拟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推动国内外租赁资产的购买。
在完善产业链条方面,顺丰也在酝酿并购和投资两路并进。“未来顺丰控股所关注的收购标的,不会是人力密集型、工序重复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而是重点关注稀缺性的战略资源和稀缺性的重要能力。”前述负责人举例说,“飞机就拥有这种属性——这并不是说飞机本身,而是其背后所意味着的航线、航权、飞行员、机场中转场等稀缺资源。”
同时前述人士透露,顺丰未来将拿出不少于15亿元的资金,利用两年时间,对部分核心战略资源与能力进行投资。“其一,与公司业务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与公司既有业务形成深入合作;其二,投资标的拥有核心技术,利于给既有业务带来补充和升级。”
虽然转型升级路径“分道而走”,但以智能化为代表的轻资产化已经成为多数快递公司推进产业升级的一个共同关注点。王笑天解释说,人力成本通常占到快递公司总成本的50%左右,实现智能替代,既是基于提升安全性的考虑,从降低成本角度考量,也是大势所趋。
前文提到的顺丰航空华南分拨区日均40万票的处理能力,便是基于小件分拣机和包裹分拣机的全自动化流程操作。以包裹分拣为例,深圳快件包裹集中到公司后,公司会经过包裹分拣机分拣程序后,通过五面扫描仪全方位扫描包裹的重量、目的地等条码信息,并进而集纳、识别和反馈,传送包裹的小车在收到指令后,会将包裹推入相应的滑槽,从而实现了几乎无人化的自动分拣。“从货运抵达到出港,实现了不超过80分钟的快速流程,这种高效能够领跑物流端的时效竞争力。”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公司正在酝酿从人力密集转向技术密集,其中IT相关投入最为重视。”顺丰控股前述负责人透露,“公司去年IT投入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1%,约6到7亿元,今后该占比肯定会更高。在公司上市配套募集的80亿元定增资金中,有35亿元将投入IT领域,且明年将全部投入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