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当前非周期复苏 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或失真
首席 彭文生:我觉得这个背后的一些技术层面,比如所谓的区块链这种技术,它是一个创新。但是不代表建立在这个技术基础上的所有产品它是真的创新或者是一种好的创新。我们看比如说比特币是不是货币,这是很清楚的,很少有人用它来做支付手段。更谈不上是一种记帐单位,你要说它是储值工具的话,它的价格波动性又很大,又不是一个好的储值的工具,主要还是炒作的工具。所以咱们监管机构现在中外都把它作为一种商品,像类似黄金,或者类似其他的大宗商品作为监管,我觉得还是对的。
第一财经 李策: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场,关于资产配置,有观点认为目前债券市场具有配制价值,但是不会很快进入牛市,A股的权益类市场具有投资价值,您赞同么?
首席 彭文生:我觉得这个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风险偏好,自己的年龄阶段,自己的资产规模,现在的资产配制情况,很难给一个说,现在在这个点就应该投资什么。但是我们要看到相关的风险。我觉得债券市场要区分两类工具,一类是所谓的无风险的债券比如说国债,还有一类是信用债。从金融周期下半场的调整来讲,首先反弹的应该是无风险债,像国债。因为到了经济下行调整压力,去杠杆的阶段,货币政策流动性应该是比较松一点的,首先受益的应该是国债。那么风险债或者是信用债,因为未来的去杠杆过程中,债务违约的数量会增加,所以这方面未来的憧憬现在还很难说,现在说已经见顶了,还太早了,这个未来的调整,可能还会有,甚至还要加大。
第一财经 李策:您曾提到说,虽然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等成为近期国内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但不是并不是学术和政策研究机构主流的分析框架。您认为这些名词在中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被政策研究机构抛弃的原因又是什么?运用这些框架来分析中国经济波动问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席 彭文生:因为这些名词,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还有库兹涅茨周期
等等,不是资本市场的主流,或者你说资本市场研究报告很多,主要是国内的,国外的资本市场我们也没有看到成为很时髦和热的词。
第一财经 李策:能拿过来生搬硬套吗?
首席 彭文生:这个问题就是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我说它为什么不是主流呢?我们看中央银行宏观政策机构,不仅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我们看美联储,看欧央行,英格兰央行,日本央行,反正我没有看到,我特地搜索了,我没有看到这些中央银行有研究这些周期的。经济学文献,你要搜索这些词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经济史的研究里面,这样的文献里面出现。所以它不是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的一个有效的工具,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些周期分析都是一百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的,当时主要是一个统计分析,就像我们今天的股市,做技术问题,画K线图一样。但是有一些研究者就把某些商品,某些行业的它的价格和它的量化图,试图找出一个规律,其实它背后是没有一个比较严谨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所以只能是看当时的状态。所以它不适用于今天的经济,因为今天的经济结构,今天经济的模式,已经和一百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一个比如说一百年前我们还没有宏观经济的,还没有宏观经济学,没有宏观政策,没有GDP这个指标,今天我们讲的宏观周期的波动,实际上是和这些总量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联系非常紧密的,所以这是为什么我说,实际上这些周期,这些名词听起来是很有似乎是比较奥妙,但是实际上应该说它是没有抓住当前我们经济波动的一些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