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权式”要约收购频现 A股“游戏规则”显滞后
广州基金要约收购爱建集团的发端可以追溯至4月14日。当日,广州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首次举牌爱建集团,合计持有5%的股份。4月17日起,爱建集团以“有关事项待核查、重大事项未披露”为由持续停牌。6月2日,爱建集团披露了广州基金要约收购报告书,显示广州基金拟通过部分要约收购方式再增持30%爱建集团股份,目的在于取得爱建集团控制权,不以终止爱建集团上市地位为目的。6月10日,爱建集团公告称,正在筹划资产收购事项,对公司构成了重大资产重组,继续停牌。股权之争此时已走向白热化。
A股频现“夺权式”收购
“ 被低估”上市公司成目标
要约收购是指收购人向被收购的公司发出收购公告,待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确认后,方可实行收购行为。作为完全市场化的规范的收购模式,要约收购最大的特点是在所有股东平等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由股东自主作出选择,有利于防止各种内幕交易,保障全体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因而在成熟市场被广泛采用。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若继续增持股份,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近年来,A股市场要约收购数量逐年增多。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5年的13年间,沪深交易所年均发起5.23起要约收购。2016年为7起。而进入2017年以来,上半年沪深两地已有8家公司被要约收购,另有4家公司要约收购方案正在推进中。
从要约类型来看,往年要约收购大部分为协议转让或协议收购股权比例达到30%的红线而触发要约收购,或大股东为巩固控制权而进行的要约收购。但今年以来,以取得公司控制权为目的的要约收购明显增多。
观合(浙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忠波分析认为,因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效率长期低下导致被“低估”,使得部分上市公司成为要约收购标的。此外,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代表的专业投资机构力量不断增强、增多,也导致A股要约收购案例开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