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A股暂停IPO旧时代已终结 仍有较大的扩容空间
中国股市频繁“暂停IPO”、随意关闭一级市场,成为世界一绝。
据统计,在过去26年中,A股一级市场总计关闭9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关闭时间长达15个月,累计关闭一级市场总时长高达5年半,这是世界的唯一,也是市场低效与无效的最高表现。
一直以来,每当股市大跌,证监会就会采用行政命令、关闭一级市场;一旦股市走好,证监会又会命令“重启IPO”。这样做,不仅是政府对股市涨跌的直接管制与过度干预,而且更为严重、更为糟糕的后果是:它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预期与过度依赖。只要股市大跌,股民就会异口同声地逼迫证监会“暂停IPO”,否则,就会威胁、谩骂,并进行人身攻击。即便他们明白知道关闭一级市场后,股市仍会照跌不误,却可以自欺欺人、聊以自慰,并能顺理成章地绑架监管层。然而,一旦关闭一级市场,要想“重启IPO”,证监会又会是颤颤惊惊、如履薄冰,它不知道何时“重启IPO”,才不会遭致股民反对、谩骂。这是中国股民耍无赖?还是监管层作茧自缚?
“暂停IPO”是A股市场的首创与绝唱。随意关闭一级市场,是典型的过度行政干预。事实上,世界上任何股市,不管是发达的市场,还是落后的市场,政府都不会轻率地关闭一级市场。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自2016年刘士余主席上任以来,他第一次打破了IPO节奏与股指涨跌挂钩的旧格局,并使IPO节奏常态化,这也是笔者所称的“IPO新常态”。据此可以断定:A股“暂停IPO”的旧时代已经终结,这也意味着“暂停IPO”将彻底退出中国股市的历史舞台。
A股IPO新常态,实际上,是将IPO扩容与股指涨跌切割开来、不再捆绑,其政策逻辑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IPO大门,堵“买壳”后门,打通退市通道。
上市难、退市更难,一直被市场诟病。因为上市难,所以退市更难;退市难的原因就是上市难。这是不容颠倒的因果关系。
由于A股IPO审批排队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如果再赶上“暂停IPO”,结果就更糟糕。这样的IPO体制,不仅会形成IPO大堵塞、IPO堰塞湖,而且还会整垮、耗死许多正在成长的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