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胡文明传人之谜:胡炉探秘之一
揣想起来,父名+男+子名的款,可能也说明了在制作时儿子尚小(也许未成年)、没完全出师以及还不能独立完成全部的工序(需要指出,带胡光宇名字的刻款刀法相对拘谨,没有后期胡文明款来得爽落,所以刻款这道工序,可能是胡文明打好底稿后,交给胡光宇照着——款式如此统一当缘于此——完成的)。年纪小这一点在《从被盗的山西源神庙琉璃壁心说开去——明三彩造像》所举明三彩中有所体现,单署“乔彬”的两件作于弘治十三年(1500)和弘治十六年(1503,按此件大都会藏佛陀涅槃与侍从群像,作者和年份依据的是官网说明,但大都会未给出名款和年款的图片),而合署“乔赟男乔彬”的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要早20年左右。
所以,“云间胡文明男光宇制”,不是胡光宇制,而是胡文明与胡光宇合制。一方面,古人“物勒工名”,其初衷是为了表示对作品负责,既然胡光宇参与了,自然应该把名字署上去。另一方面,胡文明当然很有品牌意识,那么早就开始给自己培养的继承人铺路;推出那么多合作合署的作品,也是为了给还未出道的胡光宇打名声——我儿子胡光宇也会做炉了。对于这些合署的铜器,胡文明的上心程度,恐怕甚至要超过单署自己名字的作品吧。有胡光宇名字的个个是精品,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那么,胡光宇学了父亲的手艺,跟着父亲做了那么多一起署名的铜器,为什么后来就没有做出单署自己名字的作品呢?答案只能是:
胡光宇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