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治中:别把港股变成另一个A股 恒指明年25000
编者按:深港通于12月5日正式开通,新浪港股推出“首席谈港股”系列报道,对话兴业证券、东方证券(7.96, -0.18, -2.21%)、瑞银证券、光大证券(11.66, -0.08, -0.68%)、申万宏源、中信建投等中外券商首席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探讨深港通后港股市场的变化、投资策略及全球资产配置方案。
本期嘉宾是今年新财富第一名、光大证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治中。陈治中,经济学硕士,9年“买方+卖方,A股+海外”的研究经验。2015年加入光大证券海外研究团队,15至16年,团队连续获新财富最佳海外研究第4/1名,2016年保险资管行业最佳海外研究团队第1名。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职于招商证券(12.1, -0.20, -1.63%)(香港)任港股策略研究员,此前曾于国信证券及两家资产管理公司从事A股策略分析及投资顾问工作。
陈治中认为,如果港股发展越来越好,则会有更多的外资流入,中资始终只是一部分,所以中资并没有必要占据港股主导,我们没有必要把港股变成另外一个A股。对于明年的展望,陈治中认为,恒生指数(22433.02, -327.96, -1.44%)目标会在25000点、国企指数(9699.31, -168.64, -1.71%)看涨到12000点,虽然指数涨幅有限,但是结构性机会很大。陈治中提醒,明年一季度初,是一个风险集中期,投资者观望情绪会变浓。陈治中表示,中长期看,无论是香港市场的港元资产还是中资资产,都会有吸引力,对港股的中长期走势高度看好。
文/新浪财经华南站记者 李诗韵
初期表现平淡非常符合预期,短期增加资金有限
新浪港股:深港通开通后,两地市场表现都比较平淡,这在您的预期之内吗?
陈治中: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们的预期。在开通前的前两周,我们在报告里做了预测,从两点分析认为开通以后交易量不会特别的大。第一点在于(深港通)新增开放的规模比较小。只看深港通,它确实是一个比较全面,开通市值范围也是比较大的一个互联互通。但深港通和沪港通比较而言,深港通开通417个标的,较沪港通新增102只港股标的。这102只港股合计市值是不到一万亿港币,港股通已开放部分合计市值是超过20万亿港币,可以看到这里头市值差距是比较大的,而(深港通)新增的边际增量不是特别的大。而且,如果大家看好这个标的,完全可以在之前的沪港通进行交易。所以深港通开放在短期内能够带来的南下资金增量是比较有限的。第二点,沪港通今年以来表现比较好,南下资金的流量高峰出现在9月份。10月份人民币汇率走软以来,(南下资金)流量已经下来了,投资者观望情绪上升。我们认为需要等到明年,投资者观望情绪减弱,资金流量会有较明显的回升。
新浪港股: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保持净流入,而沪股通都是净流出,您认为深市热、沪市冷会是一个大概率的现象吗?
陈治中:首先,我不太赞成把南北向资金流相减的结果,就称之为资金的净流出和净流入。事实上,南北向资金是不同的投资者,基于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关联度较低的投资行为。打比方,就好像香港的老太太去深圳买菜,而深圳的老太太去香港买酱油一样。大家各取所需,这时候比较谁比谁买的多并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截至目前沪港通渠道下,南下规模是比较大的,所以才会呈现所谓的净流出态势。这其实是说明了国内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在今年大幅增加了对香港市场的投资规模。
其次,是否有深市热、沪市冷的情况。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北上资金是更喜欢深市还是沪市。上海市场的市值结构中金融行业占比是最高的,而深圳市场的主板中周期和消费行业的占比则相对比较大,中小和创业板更是以新兴行业为主。综合近年来国外投资者对于中资企业(包括A股和H股市场)的投资偏好,对金融股热情有下滑的趋势,而对消费行业、新兴成长行业和上游周期行业的热情正在上升。从这一角度来说,北上资金未来可能会更多地从沪市金融股转向关注深市的消费和周期股。当然,从总量上看,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市值规模比较接近,特别在一些大的标杆指数方面,两者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从长时间来看,国外投资者对深沪两市的投资应该还是一个均衡的状态,但是在近期的时间里面,可能深市获得的北上资金会比沪市的多一点。
新浪港股:那么对于外资偏爱深股这一观点,您怎么看?
陈治中:对于外资比较偏爱深股,我认为有三点解释。第一深市行业上,金融占比比较低。投资者对于金融类投资偏好在下降;第二点金融股绝大多是在香港上市,外资投资者投资金融股的话没有必要进入A股市场;第三是深交所特有的中小创业那部分,也是对外资投资企业比较大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