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玉米增产不增收:除了减面积 如何去产能?
“把粮食就地加工转化,既保证农民收益,也能让加工企业生存,同时解决就业问题,这就是最大的效益。”韩福春说,对于政府来说农户和企业“手心手背都是肉”。
政策性收储要求玉米生霉粒在2%以内,生霉粒超标则需要通过深加工企业就地转化。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吉林省对企业在省内自购自用的玉米按实际加工消耗给予每吨250元补贴。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2015年约收入生霉粒2%至5%的玉米26.8万吨。得益于补贴政策,公司2015年减亏6670万元。
“从长期看,只有解决国内外价格倒挂,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产能,实现玉米就地转化,解决农民卖粮难和短期库存积压的问题。”肖非说,这样企业产品才能冲到国际市场上竞争。
“1吨玉米一年库存成本184元,而且只能存3年。各个部门都得抓紧研究如何依靠市场手段找到销路。”韩福春说。他认为,目前“靠天吃饭”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这几年赶上丰水期,粮食收成好。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粮食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不能放松。”
从今年起,吉林省每年将新建仓容300万吨、新增外运能力50万吨、维修改造烘干能力300万吨、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3万套,力争实现粮食顺畅有序流通。
“东北气候适宜存粮,库存大一些对吉林省是利好。”韩福春说,粮食仓储业快速发展,也成为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调结构还得依靠市场,粮食生产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作为粮食主产区,吉林省每年粮食产量在700亿斤左右,其中玉米约560亿斤,稻谷约120亿斤,大豆约8亿斤,杂粮杂豆约20亿斤。
据介绍,去年,吉林省大米销售形势好,一斤大米市场售价1.65元左右,高端大米则卖到40多元钱一斤。大米市场好,带动了稻谷销售,该省120亿斤稻谷中,超过100亿斤实现了通过市场销售。
“水稻变大米”不给仓储增加困难,还能卖个好价钱。如今,吉林省正力争用三到五年把吉林大米打造成中高端大米,争取每斤平均卖到6元钱。
和玉米价格下调相比,水稻价格相对稳定。“榆树市还有十几万亩的潜力地块,靠近水源,可以旱田改水田。农民更容易接受。”孟繁野说,为了调整种植结构,榆树市还结合黑土地保护项目,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推广大豆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