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社会镜像      中产平台  
 
法治热点  反贪防腐
依法治假  见义勇为
创业就业 薪酬社保 消费住房
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医药安全
婚姻家庭 教育文化 养老休闲
统计分析 法规政策 财金 行业地方
能源矿产 进出口  三农 土地海洋
科 技  国 企  民企 企业家富豪榜
股 票
彩 票
收 藏
你的位置:  您的位置:首 页民生食品安全

吉林玉米增产不增收:除了减面积 如何去产能?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09-27 21:07:49
  看着村里的左邻右舍都在卖粮,武君也有点着急,担心过了春节价格会更低。对于新一年的玉米价格,农民们普遍预期还得再降, 一部分人打算把地流转出去不种了,或是盘算着改种别的。

  对此,武君倒有自己的看法,“地还得种!农民不种地干啥?明年还打算种玉米,咋说种这个还能有人收。好好种着,一垧地要是打个3万斤,也能剩点钱。”他觉着再不济,还能剩点柴火烧,“冬天就靠烧秸秆取暖,不种玉米,不也得花钱买柴火么。”

  武君算了笔账,改种大豆,一垧地一般产5000斤左右,市场价一斤在2元上下。“大豆不值钱,产量还低,好多品种干长苗不长豆。”

  种点花生、蔬菜呢?他也琢磨过,“有技术指导也能种,但关键是卖得出去,才敢种。”

  “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关键得看收益,根子上还是市场说了算。”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野,扎根农村几十年,对此深有感触。

  玉米的生产现状、耕地的过度利用,让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也能给耕地提供适度“喘息”的机会。尽管近年来土地加速流转,规模经营不断扩大,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没有根本改变,这也成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大障碍。

  “比如,伴随种植结构调整提出的适度休耕,可是怎么休,让谁休,谁给拿钱,谁来监管都是问题。一家一户农家说休了,实际没休怎么办?”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需要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循序渐进地实现。

 

  加工企业加紧优化工艺,调整效应向上游农业生产环节延伸

  一段时间以来,玉米原粮价格居高不下,深加工产品价格持续回落,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面临停产、限产。据了解,目前吉林省10万吨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22户,能够正常生产的14户。吉林省每年玉米加工能力300亿斤,但实际只达到200多亿斤。

  尽管如此,吉林省松原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去年仍然注入9亿元现金支持项目扩容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总经理肖非认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具有天然优势,距离煤炭和原料产地近,在这几年的艰难期,企业最大限度优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截至去年底,整个吉林粮食库存依然比较大。全省粮食库存1076亿斤,其中临储玉米885亿斤,占库存总量的82%。

  “眼下,公司场地存放3.5万吨玉米,是企业15天左右的用量。”肖非介绍,这个量都是1920元一吨收进来的,价格一降,收粮量迅速下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友情链接:人民网  新华网  法治网   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  新京报  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  国家卫健委  北青网

版权所有@中实弘扬(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

电话:(029)88866888转6388   E-mail:sx_szlef@163.com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06006042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 18003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