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乱象:2分钱1个追溯标 产地随便写
出路
企业追溯须与监管部门打通
“要解决食品溯源中的这些问题,源头还是企业要有诚信、政府加强监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认为,虽然针对企业贴上正派溯源码仿冒原产地产品的问题,业界已经具备一套成熟的原产地溯源分析技术体系,但最终还是得依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解决经营主体的诚信问题。
此前,宁夏枸杞、五常大米等源产地品牌,也频频面临被外地企业“盗版”的难题。对此,魏益民告诉记者,国内研究机构也推出了一套“农产品产地指纹分析”技术体系,通过分析大米、枸杞等农产品中所含矿物元素指纹、同位素指纹、有机物构成指纹、近红外光谱指纹,再与原产地产品的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出农产品是否真正由所标注的源产地生产。
但这套保护原产地品牌的技术系统,目前主要应用在市场抽查、针对性检查等特殊场合。“这些农产品产地溯源技术只是原产地产品保护必备的技术手段,但不可能只从技术的角度就能完全杜绝假冒。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原产地产量、出货量等信息进行限量发牌、贴标,并进行交叉比对,同时还要加大抽查、监管的力度。”
目前大多数企业、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台,仅仅是作为内部管理工具来使用,并未和相关监管部门打通。“溯源系统不跟监管部门做对接,相关的数据就无法保证真实性。”杨张兵说,比如目前上海农信的系统,直接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的数据平台打通,所有生产、销售数据在各个环节扫描上传后,无法修改,“只有在连接监管部门后,溯源的数据才有信用,否则很难赢得市场信任。”
未来
全国追溯平台有望推出
对于溯源的种种乱象,国家统一的食品溯源平台也呼之欲出。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在接受新京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刊采访时表示,将尽快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制定全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最终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规范追溯参与方的行为。
“目前农业部在规模化的农垦产品、生猪耳标等方面做了探索,地方农业部门也对品牌化农产品和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开展了一些追溯试点。”马爱国曾表示,追溯体系要扩大试点范围,“尽可能将生猪、肉牛、牛奶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率先纳入追溯范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具体的落地程度。
北京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