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溯源乱象:2分钱1个追溯标 产地随便写
乱象3超市追溯码成微信“吸粉器”
除了上述燕窝、枸杞等名贵、土特产的溯源码乱象重重外,其实,消费者身边常见的瓜果蔬菜溯源也不容乐观。
6月17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多家超市选取了12款常见的果蔬、粮油等农产品的可溯源码,逐一扫描后发现,仅有4款产品的溯源码能查询到生产地、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等信息,其余农产品仅提供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姐妹厨房牌”的炸鸡翅等产品,在显著位置有一个实名溯源二维码,扫描后可清晰展示溯源的鲜肉、饲料、工厂、农场的合格认证以及部分照片。食用油中的西王、纳福尔提供的追溯码,扫描能查看名称、规格、制造商、产地等详细信息。
新鲜蔬菜类中,北京天安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预包装韭菜,用手机扫描溯源二维码后,可看到其每天抽检不同批次的“农药残留检测报告”。而北京永顺华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益园”精品豌豆米的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跳转到公司微信公众号,并无具体的产地、农残检测等信息,似乎更多是为了吸引粉丝。
此外,“兴庞龙牌”、“汉良”牌西瓜上,贴有国家I-OID统一标志体系农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的二维码,扫描后直接跳转到对应公司的官网,能看到企业概述、荣誉、产品介绍等内容,但并不能查询到相关产品的检测信息。
溯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产地农残信息缺失,是这些溯源最常见的问题。
乱象4
定制追溯标2分一个 信息随便写
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标准,溯源体系完全由企业一手定制,真实程度只能依赖于企业自身。
苏州金禾通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某告诉记者,他们曾为南方多家农产品企业提供溯源系统,其中溯源二维码里的生产地、供应商等信息,都是由企业来提前自主录入,“供应商、生产日期、产品图片这些信息,事先在后台批量录入,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就能看到定义好的内容。”
这种批量生产的二维码标签,通常200万个起定制,价格为0.02元~0.08元/个,追溯信息完全由企业来掌握。“比如要想将大米、蔬菜定义成黑龙江产,可提前在系统中录入原产地信息。唯一成本就是需要人工在后台录入,再将标签手动贴到蔬菜上。”
“贴溯源二维码很简单,但溯源难点在于背后体系化的支撑。”为上海市三农项目、光明集团等提供农产品安全溯源追溯平台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副总杨张兵说,目前各地方、各企业之间的食品溯源系统,水平和完善程度差距较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在生产、销售某个环节,给产品贴上事先录入信息的二维码。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溯源体系,农产品溯源是一个从种植、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追踪的全程产业链追踪,一旦中间某个供应商、销售渠道出现问题,就没办法做到溯源和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