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难推行:契约意识差 恶意违约
蔡华伟绘
核心阅读
从前几年的大蒜、生姜,到今年的玛咖、菠萝,在农产品价格暴跌中,农民很受伤。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场价格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订单农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因为部分农民契约意识差、恶意违约而变得难以推行,这反过来又伤害了商户和农民。
农产品价格高涨—扩大种植规模—供大于求—价格大跌,价格的过山车,毫无疑问让越来越多参与商品作物种植的农民神经紧张。今年的云南玛咖,便经历从高处一斤120元下跌到1元的过程。地方政府曾经尝试用订单农业的方式解决价格波动的问题,然而,情况却超出了政府和商户们的预期……
价格上涨,合同成了一纸空文
“别人多出一两块钱,大多数农民就不会再履行承诺,转而卖给其他商贩。”一位在云南偏远山区推广中蜂养殖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偏远山区农民虽然淳朴,但往往缺少契约精神。“如果不能从技术或者后续政策补贴上‘捏住’农民,想要通过一纸协议就让农民守约,很难!”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云南省内,多地政府曾积极推广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在种植玛咖前就和公司签订销售协议,从而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可就在几年前,签订了协议的农民却没把玛咖卖给商户,而对自己的违约行为,却轻描淡写地说是“人之常情”。
在价格上涨阶段,农户并不愿意和企业签订合同。在云南某玛咖产区,部分企业在和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前就出现农民拒签的情况。如果与玛咖企业达成协议,村民不仅可以免费获得种苗,还可以获得相应补偿,按照协议收购价每亩地收入近万元。但仍有村民认为,收获时玛咖行情“可能更好”,不愿意贱卖。不料今年收获阶段,等来的却是价格暴跌,农民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