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有村干部出门比排场形成糊涂债
没钱难办事,服务跟不上
——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观察(之一)
当前,一些西部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已成常态,影响到村级公益事业开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而我国尚未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大量民生需求仍需依靠本就薄弱的村社集体经济。“没钱难办事”的尴尬,使不少村社短期内难以改变发展落后的面貌。
基础设施难发展,公共服务难提供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无经营收益或收益较低的村社占了多数,这些“空壳村”,仅靠少量的财政转移支付,连基层组织运转都较困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提供服务更无从谈起。
集体经济组织“空壳化”,集中体现在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发展难、公共服务提供难上。最近,半月谈记者来到重庆涪陵区大溪村,村里几乎家家人去楼空。在简陋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主任周德武坦言,在类似大溪这样的贫困村、空心村,要发展公共基础设施,真是难上加难。
“村集体收入只有两块:一家茶厂流转了80亩集体土地,每年租金2000元;水库每年有1500元承包费。一年3000多块钱,能干成什么事?”周德武说,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向政府争取项目,搞起了农民集中居住点,但是其中绿化、公厕、娱乐设施等配套需要80多万元,政府项目资金有近40万元补贴,缺口不小。
“除了政府投钱,搞农民新村这样的公共设施,自己还能从哪筹钱呢?”周德武说,由于资金缺口大,很多配套设施不健全,住进去的农民生活还不方便,大伙儿也不满意。
为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这些年不断加大对水利、道路、产业发展的投入,但财政投入只解决项目建设,后续管护、持续运营还需要靠村社自筹资金,而农村集体经济的“空壳”状态,导致村社没钱投、投不起,农村惠农项目往往“无人管、没钱管、长效作用难发挥”。
重庆丰都县飞仙洞村为解决群众“吃水难”,县水利部门专门安装了10多公里入户水管,但由于村里没有日常管护经费,短短几年,有的取水点就渗漏,被迫废弃,有的管网出现了堵塞,农民家里也就断了水。村党支部书记彭瑞华说,现在惠农项目很多,但村里出不起管护资金,项目“落地”,惠农也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