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跨境并购分析
迷思之三:转移资产的捷径
从2005到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在上升,之后汇率下跌,增长乏力,企业管理者开始想办法把资金转到境外,跨境收购则提供了一条捷径。如此说来,是否境外大型知名资产的收购——比如酒店、大城市房产等高额收购案——不过只是企业在转移资产呢?
资本外流的确在发生,渠道也是多种多样,跨境收购只是其中之一。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堵漏洞,造成2017年第一季的交易量显著减少。关键在于,资本外流是否就是并购激增的主要推手?2015到2016年间,跨境并购数量增加了125%,而前五年的增长率只有7-41%。一些房地产交易类,很明显只是中国买家的分散投资之举。即便如此,跨境并购的增长多年前就开始了,绝不是从2014年才发生,所以资本外流在过去几年只是辅因,而绝非主因。
迷思之四:猜不透的中国买家
但凡有中国买家参与的并购,总是会让很多境外卖家头疼。因为中国买家的想法让人猜不透,看起来并不很理性,而且资金来源和重点不明确,意图也不清晰。
其实不理性的背后往往有着缜密的分析和决策,这些是卖家所不了解的。对中国买家而言,特别是国企,并购之前需要与公司内外所有利益相关方进行商讨,只是卖方的中间人不一定有能力或者意愿去解释中国买家方方面面的考量。
而中方买家总是会质疑并购标准流程,认为对己不利。这套标准流程限制买家与目标公司私下沟通,旨在为所有买家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然而,中国人最擅长与对方一对一商谈和建立关系。除此之外,许多中方管理者对这套流程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应用。好在这种情况正在迅速改变,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聘用了具备境外经验的业务发展人才,而尖端的国企亦聘有经验的交易团队。但是总的说来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