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跨境并购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买家的并购资金通常并非全来自本国。欧美银行也提供了许多高杠杆并购案的资金。近年来数笔大型交易其实是向外国银行财团举债融资完成的。中国买家自然也利用了高杠杆,比如先正达收购案,470亿美元交易金额中举债约330亿美元。中国企业更多是向银行举债而非公开权益市场,所以比起西方企业,多数中国企业对高杠杆更能处之泰然。本来,在西方市场由金融机构促成的高杠杆超大型交易也是息以为常的。
迷思之二:政府的隐形之手
坊间一直传说有个政府背景的智囊团指导企业行动,而近期跨境收购交易的背后推手就是此智囊团。
虽然政府的确喜欢指导企业,但这种说法言过其实了。中央政府制定了政策框架,即使国企高管跟着政策走有利于晋升,但是他们非常清楚要对自己所做的决策负责。除了极少数交易案,中企高管做出的并购决策均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
当然, 跟着政策走肯定是有助于并购交易。批文下得快,贷款早到位,有时政府还会暗示其他买家退出,以确保只有一家中国企业竞争。在一些行业,特别是半导体行业,企业想要发起收购是颇有压力的。即使某些收购案符合产业政策,也多半是因为这些政策符合相关企业的利益。而像五年规划这类政策的制定,背后或多或少会有对大型国企的考量。可是每宗并购,无论是前期找标的还是交割后执行,概由企业自己负责。
政府之手可从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中寻找答案。中央政府出资的有丝路基金、非洲基金和中投公司。若真有隐形之手在操纵并购,政府完全可以与企业联合投资。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例如,虽然有诸多融资项目,丝路基金也只投过一家公司。
若论政府出资的基金,只有中投境外投资比较多。但这些皆为组合投资,纯粹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并且很大一部分投资是以固定收益证券和基金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