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到2000万人
对此,农业部科教司教育处处长纪绍勤说,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通常耕地的80%左右是靠职业农民来耕种的,农业产值中50%左右是由职业农民贡献的。照此标准,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重而道远。
据农业部测算,1亿人左右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这1亿人中,包括生产经营型3000万人,专业技能型6000万人,社会服务型1000万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着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学院、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据悉,2012年至2017年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部署,表明了中央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刘天金认为,农广校不是一所普通意义上的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和全国体系,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三农”发展上肩负着特殊而艰巨的使命。“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核心是围绕职业农民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推进精准培训。
刘天金认为,要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在培训对象上,推动留守向职业的转变;在教育培训机构上,推动从分散到联合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推动由短期向经常的转变。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训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民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