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到2000万人
安徽省南陵县“80后”职业农民谷浩,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承包了300亩鱼塘,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四大家鱼混养模式,实现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和效益翻番,辐射带动周边100多个养殖户亩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
同时,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
通过教育培训,一批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获得提升,正在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骨干。他们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
吉林省农安县农民武向全曾经是种田能手,在专家的引导下,他创办了天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利用农家肥和黑沙改造盐碱地,大幅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不但成为科技达人,还带动了周边400多户农户,流转、托管土地7600多亩,增产增收又增效。
此外,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在职业培育中加速成长,成为农业后继者,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立足未来农业发展培育后备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如江苏省自2015年开始针对省内高校所有涉农专业应届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培训,引导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安徽农业大学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设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创业孵化”的分段培养模式,目前首批毕业生已经走上创业道路,注册了青年农场主商标,创建了“青年壹品”互联网销售平台,成为全校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平台。
打造“一主多元”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