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到2000万人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7-04-04 14:29:25
如此庞大的群体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导致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已经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
但是,在中央反复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并且里面主要装的是中国粮”的背景下,庄稼终究还是要有人来种,而且要种得好、种得精。
这就需要依靠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实际上,自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就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2015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达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陕西、江西等11个省区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等文件。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超过80亿元,全国1800多个农业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江文胜告诉记者。
着力培育“三类农民”
吸引“新农”、提升“老农”、储备“知农”是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手段。
当前,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