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合肥、常州城市经济比对
合肥制造业排名前三的产业依次为: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我们来看看这三个产业所对应的具体代表性产品。装备制造业方面,2015年的数据还没公布,不过可以看看2014年,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的产量为42459套,这玩意在2007年前的产量基本为零,此后从无到有,逐步承接了上海装备制造业的转移浪潮,2011年的产量为18501套。从2011年到2014年,产量增幅高达129%,并因此成为合肥制造业排名第一的产业。
再看家用电器业方面,这个倒是合肥的传统产业,2007年合肥家用洗衣机产量551万台,家用电冰箱产量670万台,彩色电视机产量257万台。到2015年,家用洗衣机产量提升到1585万台,增幅187%;家用电冰箱产量2550万台,增幅281%;彩色电视机产量697万台,增幅171%。家用电器目前在国内确实也呈现消费疲弱之势,但无论如何,也比重庆在钢材水泥上堆砌投资,要好得多。
最后看看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业。2015年合肥的液晶显示屏产量高达2.3亿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类似,这玩意甚至在2012年之前,合肥都还没有生产能力,同样是从无到有,到2013年的产量就达到了1.1亿片。2013年到2015年的3年时间里,产量增幅高达109%。
当然了,为了避免重庆粉跟我较劲,我把合肥的钢铁产量的数据也列出来。2007年合肥钢铁产量159万吨,2015年的产量为282万吨,按比例来算增加了77%,也确实算是有所增长,只不过从绝对值来算,少得可怜,要知道重庆的钢铁产量增长,那都是千万吨级的。合肥的这点子产能,连重庆的零头都比不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合肥固然是一个典型的投资依赖型城市,但是它没有浪费资金。它尽其所能,将资金引导到了实业之中,这为它带来了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长。
在附表中我们给出了2011年至2015年三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数据。在比例上,合肥的人口增长幅度无疑是最高的。如果把时间拉长到2007年至今,合肥的常住人口增幅更高,从491万人增长到779万,即便扣除2011年因三分巢湖而增加的182万人口,增幅依然高达21.6%;同期重庆的常住人口则是从2816增长到3017万,增幅仅为7.1%;至于西安,则只不过是从830万常住人口增长到870万,增幅只有可怜的4.8%。
我们必须明白,对于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这件事本身,很难给予道德上的评价。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所有成绩,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投资驱动的结果。吸引外资,工农业剪刀差,以及穷西部的财力支援东部的基础建设,凡此种种,都是投资手段,都是集中资金办实业。
经济发展一定需要资金推动,将投资驱动污名化,这事其实很没意思。这些年来国内外的经济学界对我大中国政府大量印钱投资口诛笔伐,骂得好像投资这事从根子上就错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要像西安似的,钱都花到了面子工程和房地产上,对实业不闻不问,这种投资肯定是错的。但这是投资方向上的问题,不能因为出了西安这种奇葩,就否认合肥在经济上取得的显著成效,甚至把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都给否认掉。
投资!向实业投资!这才是这个国家此前能维持长达30年的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忘掉了这一点,迷信房地产和互联网才能救中国,这一定意味着灾难。而灾难,已经近在眼前。
三、辛酸常州——坚守实业,负重前行
常州的民营资本非常发达。2015年,常州民营经济增加值3541亿,占当年度常州GDP的比值高达67%,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有意思的是,这些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实业领域,在2015年常州民营经济创造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66亿,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值为53%。在投资数据上更能看出常州民间资本对实业的坚守。
2015年,常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99亿,其中民间投资额2574亿,占比76%。这2574亿的民间投资中,有1513亿投向了工业领域,占比高达59%。今年1到7月份,在实体经济日益萧条之下,常州人民依然顽强的坚守着实业投资的传统,民间投资总额1580亿,其中工业投资980亿,占比不降反升,达到了62%。基于我本人的恶趣味,我实在是要拿广州这个二逼城市来对比一下。今年上半年,广州自吹自擂,号称民间投资大增,非常非常的牛逼,结果检验一下数据,853亿的上半年民间总投资,倒是有562亿投到了房地产开发领域,占比高达66%。而今年1-7月,忠于实业的常州人民只不过将213亿的资金投入了地产开发领域,占民间总投资的比值只有微不足道的13%罢了。
老实说,常州的产业经济数据让我很是吃了一惊。2015年常州GDP为5273亿,相对2014年的4902亿,增幅7.5%,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以民营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城市来说,这种增幅还真是难能可贵。最重要的是,它的工业企业整体上还能挣钱。2015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为647亿,对比2014年的618亿,竟然也还有5%的增幅。
本公号的读者都知道,在现在的萧条时代,工业企业利润存在普遍性的下滑,只有极少数的城市,才能实现这种利润增长。到2016年,常州的产业数据依然不错。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08亿,同比增幅高达15%。
当然了,在这些亮眼的数据之外,也还有一些不和谐的数据:2014年常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为14%,2015年上升到20%,到今年上半年,依然高达19%。每5家常州的工业企业,就有一家处于亏损状态。这么看起来,一方面,常州的企业整体盈利在增加,整体上的日子也还过得去;另一方面,也还有高达五分之一的企业举步维艰,在经济萧条的大潮之下挣扎求生。将这些数据背后的酸甜苦辣挖掘出来,或许可以让我们知道,城市政府,乃至这个国家,应该怎么对待民营资本。
说起来,江苏南部各市,除了以外资科技产业为主的苏州,无锡和常州都面临着传统产业升级的终极难题。无锡的玩法是简单粗暴的关停传统的重型化工和电气企业,然后政府拍板,引入一批所谓的新能源和智能制造这类纯粹玩概念的破烂玩意,结果就是将无锡经济直接带进了沟里,痛苦不堪,现在连翻身的希望都看不到。幸运的是,常州没有无锡那么二逼,他们选择了学武汉:在延续传统的机械装备、钢铁冶炼和重型化工产业的同时,走上了精细化生产的道路。这种选择为常州开拓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