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店倒卖灰色产业链:虚假认证助假货横行
据介绍,某网络购物平台上注册网店,只需要填写身份证号、电话、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就能注册成功,而实际开店者与注册者是否为一人,则无法进行验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各大电商平台针对自身业务特点和安全需求,都在积极开展以实名制体系为基础的网络身份管理工作。但虚假认证正是瞄准了实名制的“七寸”,使账号认证信息“实名”,而使用者却另有其人。
对此,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对于以虚假注册、虚假认证为代表的互联网灰色产业链,一直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度,阿里巴巴将积极配合各地执法部门,主动提供“虚假认证”团伙线索,协助执法部门进行严厉打击。
北京荣德律师事务所律师余学军表示,网店没有营业执照,但是却作为一种市场主体而存在,并且经营规模很大,其中更有部分不法分子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当前确实迫切需要对其进一步规范。“网店法律性质不明、买卖规则不清、实名制无法真正落实等,是网店难管理的最核心问题,一旦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法确定谁是被告。”余学军说。
余学军建议,当务之急是对网店的法律性质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实名制等措施,进一步健全监管体制,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其次,个人也应提高信息保护意识。一些关键信息的泄露会导致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严重的话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6月13日,淘宝针对被关店铺换“马甲”重新开店的行为出台最严禁令,对于因销售劣质产品和假货或涉嫌欺诈等严重违规行为而被关店的卖家,不仅其本人永远无法再开店,而且通过大数据识别出来其利用他人身份注册或实际控制的账号也将无法开店。该规则已在蔬果生鲜类目下的樱桃类目试行,正式生效后将在全淘宝网实施。(记者 韩振)
网店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网店该不该管,以及该由谁管,这本不应成为问题,然而现在却争论得不可开交。
电商平台说,网店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形态,应当完全放归市场,电商平台应该也完全能够管理好。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实名制无法得到落实,大量的网店虚假认证,给各种违法活动提供了庇佑之所。
市场监管部门说,所有的市场经营活动都应当置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网店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网店既不在监管部门登记备案,电商平台也不对监管部门开放信息,市场监管无异于“盲人摸象”,等到消费者举报后再查处,早已经人去楼空。
电商平台与市场监管部门的争论,从网店这一经营形态出现后就展开拉锯,当下仍无休止的迹象。在这种难分胜负的长期博弈中,最受伤的不是他们,而是不计其数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