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被坑维权难 近半受访者不清楚合同诈骗
尽管已毕业离开学校,但刘晨(化名)仍在为自己两年多前在校创业“被坑”的经历维权。因为“挺有实力的”供货上家突然失踪,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晨和创业团队损失了数十万元货款。
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这些被骗创业团队的标的物货款金额共达270余万元(本报曾于2014年3月3日刊登《桂林多个创业团队上当,损失数百万元货款》一文报道此事)。然而直到现在,这些当初在校创业被骗的大学生仍在通过各种途径维权,在桂林当地网站论坛上高频发帖,反映自己的诉求。
大学生创业为何“被坑”
2013年12月,当时还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就读的刘晨和同学一起创业,筹划开展手机销售业务。经朋友介绍,刘晨结识了一位在学校开了家实体数码店、“挺有实力的”供货商赵刚(化名)。
赵刚自称是某品牌手机桂林市区域代理商,并出示了自己的营业执照和向其他人订购手机的合同。赵刚还告诉刘晨,刘晨认识的两个朋友都跟他有过交易。种种信息让刘晨逐渐相信了赵刚。2013年12月16日,刘晨和他的创业团队决定跟赵刚订购220台手机,对方保证在5天内交付完手机,但约定的时间过去,这批货却迟迟没送到。
之后,赵刚又以只要下新单,就可以让厂家恢复正常供货为由,不断催促刘晨的创业团队继续投钱下单,刘晨前后共计投入39.6万元订购了720台手机,最后却只拿到50台。
在与桂林地区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后,刘晨才得知自己并不是唯一创业“被坑”的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院校的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都有类似遭遇,赵刚未履行的货款金额达270余万元。
2014年年初,“被坑”的大学生创业者向桂林警方报案。但由于交易合同签订不完善,甚至有的学生团队在交易时根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交货时的凭证也保存得不够详细完整,使得调查取证更加困难。赵刚被警方拘留了一段时间后,桂林市七星区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了不予批捕的决定,赵刚获释。
广西艺术学院大三学生杨朔也曾遭遇创业“被坑”。作为广西钰天大学生创业联盟的负责人,杨朔“休学3年创业,也走了3年弯路”。
2014年暑假,自称某劳务派遣公司员工的张达(化名)找到杨朔,表示可以在暑假介绍大学生去广东兼职打工,希望杨朔可以帮忙招人,并可给予一笔佣金。
当时正处于创业起步期的杨朔和创业伙伴相信了张达。为保险起见,双方第一次合作时只招了24人去广东工作,钰天大学生创业联盟的一位负责人也一起陪同过去。
招募学生并送去广东后,杨朔他们发现用人单位“已招满人,不需要了”。此时,杨朔才明白自己和创业伙伴“被坑”了,想找张达“要个说法”。但由于钰天大学生创业联盟并未注册为企业或组织结构,他们与张达所属公司签订的合约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无奈之下,杨朔和他的创业伙伴只好自己掏钱把当初招募的学生接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