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府州折家将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摘要:一提起宋之名将,人们往往就想到杨家将和岳家将。殊不知大宋朝真正的将门世家,却是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按史书记载,折家将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府州折家将世世代代守卫着北部边陲,可谓是满门忠烈。时至今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折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折家将爱国主义精神到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题词:折家将 宋代府州 爱国主义 现实意义大宋朝虽然在军事上积弱,但是在与外族长期作战的过程中,也造就了诸多名将。尤其是演义小说《杨家将》、《岳飞传》以及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使得杨家将、岳家将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所以一提起宋之名将,人们往往就想到杨家将和岳家将。殊不知大宋朝真正的将门世家,却是当时名满天下如今却默默无闻的折家将。按史书记载,折家将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折氏家族是活跃于府州一带的具有地方家族色彩的氏族,兴起于唐末五代时期。五代北宋时,府州折氏家族与麟、丰州地方势力相结合,在契丹、西夏等的威胁之下,为维护其利益,先后依附于后唐、后晋、后周以及北宋,确立臣属关系,接受册封和粮饷,爵禄世袭,前后二百六十余年,经历了十一世十九主之久,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势力。五代时期,出身党项、熟悉代北蕃情的当地土著折氏,因其所占据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武力的优势,被后唐、后周所重视,成为守卫河西以及北方的重要屏障。而折氏对契丹的反抗和敌对,使之为后晋、后汉、后周等历代王朝所利用和倚重。折氏也因此崛起于五代混战之中,牢据府州,发展成为一支地方家族色彩浓厚的、强有力的党项氏族。北宋立国,折氏便投附于宋。北宋朝廷承认折氏世袭府州长官的权利。麟、府州作为北宋在河西的重镇,担负着拱卫河外,牵制契丹、夏州李氏的作用,折氏则在宋朝北方边境的战争中作为先锋冲锋陷阵,战绩表现突出。直至北宋末年,女真崛起于东北。金兵南下攻辽,进而攻宋,府州一带作为北宋北方边疆的重要防守阵地,受到剧烈冲击。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夏军趁折可求死、府州无主之机,攻夺府州城,折可求子折彦文出逃至大同,折氏由此失去了其根据地和赖以生存的保障。折氏嫡系子孙自此离开了其先祖世代经营的府州。失去了根据地的折氏家族也逐渐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府州折家将世世代代守卫着北部边陲,可谓是满门忠烈。时至今日,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折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一面不朽的旗帜。高擎折家将爱国主义精神这面旗帜,就可以焕发爱国报国的热忱,焕发刚正不阿的正气和壮志。折家将爱国主义精神到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府州折氏历史发展研究宋代的府州,即现在的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榆林市东北部,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保德县隔黄河相望,西南与陕西省神木县毗邻。府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势险要,南邻黄河,北绕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府州的设置既与其战略地位有关,也与少数民族的安置与治理有关,还与当时折氏在当地的势力及其影响有关。折氏的功勋与府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分不开,而府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地位,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宋王朝一方面在此设置大量的堡寨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采用羁縻政策,对麟、府、丰地区的党项豪酋委以重任,抵御西夏的入侵。对北宋来说,麟、府州的重要性是非比寻常的,折氏在抗击辽、夏的卫国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折氏的功勋又与当时的府州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分不开。唐朝贞观年间,历来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四川西北松潘地区的党项族得到朝廷的允许,开始向内地迁徙。贞观以后,吐蕃逐渐强大,党项受到严重威胁,几乎举族东迁;他们经过甘肃、宁夏向河西地区转移。经过唐和五代漫长岁月,到北宋初年,灵(今宁夏灵武南)、夏(今陕西横山)、绥(今陕西绥德)、麟(今陕西神木县北)、府(今陕西府谷县北)、环(今甘肃环县)、庆(今甘肃庆阳县)、丰(今陕西府谷县北)各州和镇戎(今宁夏固原)、天德(今内蒙包头附近)、振武(今内蒙和林格尔)三军境内都居住着党项的族帐。党项族开始迁徙时,突厥族的遗民也陆续南迁,为了安置突厥降户,唐高宗调露元年,在河西南部设立六个小州,史称六胡州,后改为宥州(今内蒙伊盟南部)。麟州为安置党项而设,其境内主要居民是党项族。府州是因折氏而建立的。折氏所居的河东路府州及麟、丰二州是民族杂居之地,其中以党项族居主要地位。因此,宋实行了一套有别于内地州县的治理政策,即任用当地土豪或少数民族酋领为知州或蕃官,因俗为治,加以羁縻,使其互相牵制,巩固边防,安定秩序。麟、府路又是蕃汉杂居区,党项人居多,如宋方派汉人统治,一旦处理不好民族关系,党项可能投奔西夏,麟、府路就会落入夏人之手。最好的办法是用党项人去统治。但宋廷通过采取掌握知州的任免权、在麟府路屯驻禁军、设置非折氏家族成员充任的官职等措施对折氏势力加以控制,以免其发展为新的藩镇。作为少数民族的折氏在府州发展壮大,成为地方豪强,但折氏并非府州土著,文献资料明确记载,折氏原本是云中人氏,后迁徙到河西即黄河以西的府州。这样,折氏族源,折氏祖籍,折氏迁徙至河西之时间、路线及原因等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大多云折氏是源于党项羌。折氏先世源出党项族,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混血汉化了。党项族,在隋末唐初居住于今甘、青、川交界处。贞观以后,在吐蕃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北迁至陕、甘、宁交界处。中唐以后,一部分党项族又东迁至今陕、蒙、晋交界处,其中势力最强的两支便是拓跋氏与折氏。有学者认为折氏的族源非党项,而是源于鲜卑折掘氏,原与北魏一起居于漠南、河套一带,魏晋以后,有一部分迁入河西,聚居于今青海湟水流域,到唐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势力北上,党项内徙,鲜卑折掘部也随之内徙,最后定居于麟府一带,改姓折氏;因其与党项诸部长期杂居,共同生活,逐渐党项化,成为党项诸部之一。另一种可能,府州折氏早在唐武德年间即居府谷,后党项内徙至此,与之杂处,逐渐党项化,为党项大姓之一。还有学者认为府州折氏源出鲜卑族。也有学者认为折氏家族与李克用家族有极深的渊源,折氏家族也可能是内附沙陀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