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地图和出土文献所见北宋时期陕北历史相关问题考述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那么,宁星在今天陕北的什么地方呢?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笔者大胆提出一种推测。前引传世文献已经说明,宁星应在北宋麟州境内,与西夏的边界应该接壤。据元丰四年(1081)种谔出兵于绥德城,要求张世矩等人率领麟州(今陕北神木)、府州(今陕北府谷)兵马会集于宁星,以配合种谔进攻西夏的银州(今陕北米脂)、夏州(今陕北榆林)来分析,则宁星的位置应该在麟州西南方向,靠近米脂、绥德城不应太远。另据文献中经常将“宁星”与“吴堡”并提,河东路转运司经常给朝廷上书,在宋夏和平时期要求放弃在吴堡(今陕北吴堡,黄河边渡口)建立物资储备交易地,而在宁星进行互市贸易,那么,宁星与吴堡之间的距离也不应该太远,而吴堡只是战争时期宋境内河东转运司的物资基地,宁星则是和平时期宋夏边境上的和市交易地,宁星和市里的主要物资也应当是通过黄河渡口从河东路转运而来。因此,笔者推断,宁星的位置应该在今天屈野河下游,靠近秃尾河、黄河、屈野河交界区域,即今天陕北神木县花石崖镇附近区域,下延到今佳县北部区域。理由是,这块区域,北临宋代麟州不远,西距西夏夏州(今陕北榆林)很近,南与绥德相接近,符合文献中对于宁星位置的描述。另外,从黄河渡口转运来分析,这块区域北可经府州和定羌军之间的黄河浮桥进入山西保德县、太原府,向西渡黄河经巡检司村而达山西兴县,南可经佳县黄河渡口到达山西临县、或经吴堡黄河渡口而到达山西吕梁地区,物资转运往来非常便利。再从这块区域内保留的现代小地名来分析,在花石崖镇附近、秃尾河边有“薛家会”村,北面有“九五会”村,黄河以东的山西境内则有“蔡家会”镇、“贺家会”乡、“东会”乡、“顺会”乡等现代地名,成由西向东的一字排列形势。而已知北宋时期,将村寨镇堡附近举行的定期集市称为“会”(意集会集于此进行物资交易),如原州镇戎军内有折羌会,《西夏地形图》上也有存在于西夏境内的会集,如钿会、叶子川会、勒鸡会等,可证将此种在村寨举行的集市宋夏双方都称为“会”。以上这块区域内称“会”的村镇名如此集中于小范围区域之内,也许是对中古时期唐宋以来村寨贸易的一种传承性的反映。当然,以上一切关于宁星位置的推测,都是笔者的一种推测,而没有文献实证,还请专家学者予以指教为盼。2.定边定边,原本是北宋陕北地方政府设于葫芦河流域的军事机构,其治所大概在今陕北吴旗县北部铁边城镇。宋治平四年(1067)后,宋军控制了西夏的战略要地横山、天都山地区和葫芦河流域,筑城设州,于元符二年(1099)正式设定边军。宋金战争爆发后,西夏以此为契机,扩张领土,至仁宗人庆三年(1146)时,西夏的疆域扩张至建国以来的巅峰。建炎二年(1128)九月,西夏袭取了宋环庆路的定边军。随后,西夏通过与金划定疆域,将横山、天都山、葫芦河等战略要地还给西夏,“皇统六年(1146),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李昌宪先生考证金仅将原属宋环庆路定边军治所定边城以北的辖境划给了西夏。因此,西夏拥有“定边”之地,已经是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以后的事了。3.左厢“左厢”,在《西夏地形图》中出现在陕北宥州(今陕北靖边县)附近,是西夏后期“神勇军左厢”的辖地,更是西夏与北宋陕北地方政府之间发生主要战事的区域。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景祐四年(1037年)”载:(李)元昊初“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卧啰娘山七万人,以备契丹;……左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人、灵州五万人、兴庆府七万人为镇守。”可见,西夏在其东部边境地区(以西夏方位而言是左路)以宥州为中心建立左厢监军司,统领五万军队,主要针对的是北宋陕北鄜延路(延州、鄜州)和麟州、府州地区的北宋军事寨堡内的北宋陕北军事力量。到宋嘉祐七年(1062)时,鄜延经略司上报宋朝中央政府称,得到宥州上报的西夏军事情报的牒文,西夏将左厢监军司改称为左厢神勇军。“夏国改绥州监军司为祥祜军,改左厢监军司为神勇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宥州在宋夏边境上起到了重要的外交作用。据陈旭先生依据史料钩沉所做的研究,在宋夏双方非战争时期,双方的外交事宜的办理以及外交文书及人员物资的交割,甚至是西夏使节要出使北宋,必须先要移文宥州,得到陕北地方政府的同意之后,才能进入宋境。4.龙马川、三角“龙马川”和“三角”地名,都见于《宋史》卷491《党项传》:咸平元年(998年)十月,兀泥族大首领、昭州刺史黄罗对于崇德殿,兀泥族在青冈岭、三角城、龙马川领族帐千五百户,初隶继迁,俄投府州。上文中的“青冈岭”疑即与文献中的“青冈峡”密切相关,而已知青冈峡的位置宋环州境内,因其位置险要,屡屡出现在宋代文献内,是党项东山部部族主要聚集的区域之一。因此,笔者以为出土西夏《字书》上的“三角、龙马川”,皆应在环州以北的青冈峡附近。龙马川,也许就是《宋史·夏国传》中对青冈峡西侧“龙马岭”山下的平川地域的一种称谓,它距离环州以北的柔远砦并不远。但在《西夏地形图》上,在环州东北的青冈峡以西,另外还有“白马川”的地名,或许就是《杂字》中的“龙马川”的另外一种称谓。但学者们另有一种意见认为,龙马川的位置,恐怕不在环州,因为党项兀尼族之前所居的青冈岭、三角城,曾是府州大将折克行多次征战的地方,据《折可行神道碑》记载,折克行与西夏军作战于青冈岭、厮罗川、三角川地,而战斗的地方多发生在麟州西南与银州、绥德之间,应该不会跑到环州那么远。再者,环州的党项族恐怕也不会辗转投附到府州吧。此种意见有碑石文献佐证,应属可信。笔者颇怀疑“三角川”大概在秃尾河、黄河、屈野河交界的三角形河川区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