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郭氏将门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
袁 璠
摘要:将门出将,古已有之,北宋有较多延续三代以上的将门,南宋却极少。陕西郭氏家族,前后四代皆为武将,家族史延续至开禧北伐,是南宋时期少见的将门。第一代郭成活跃于北宋后期的宋夏战场,是关西名将。第二代郭浩不仅是抗金名将,更是郭氏将门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郭浩在绍兴年间经营军事重镇金州,握有金州兵权,成为宋廷制衡吴氏将门势力的主要力量;而郭浩不让子弟转文资,且与府州折氏联姻,也为后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郭氏将门第三代和第四代,皆为高级武将,位至殿帅。关键词:郭氏;将门;形成;发展学界对宋代武将家族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其中北宋的杨家将门[1]、折家将门[2]、种氏将门[3]和南宋的吴氏将门[4],皆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作品。另外,柳立言《宋初一个武将家族的兴起——真定曹氏》[5]一文,认为曹氏将门得以维系,除却事功,还有因为其历代为将之品格为士大夫所认同和推崇。何冠环《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一书[6],通过考察潞州上党李氏将门四人的事迹,对外戚不掌兵进行论证,进而分析北宋前期的军政形势。然而,南宋将门的研究明显少于北宋,这不仅是因为史料的缺乏,也与南宋武将后代多走文途有关。李心传认为,中兴名将之后,皆“无复世将之风”,“惟吴、郭居近塞,尚余将种”。[7]其中的郭氏,指的就是绍兴间的川陕三大将之一—郭浩的家族。杨倩描《南宋郭氏军事集团述论》一文,是目前对郭氏家族惟一的正面研究,对郭氏将门进行了初步梳理。[8]本文拟通过进一步梳理郭氏四代为将的事迹,来探讨郭氏将门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 郭氏将门的形成一 关西名将郭成郭家祖先原居于仪州华亭县(今甘肃省平凉市),后徙居德顺军中安堡(今甘肃省静宁县),至郭成时,才徙至陇干城。[9]德顺军地处宋夏边境,庆历三年(1043),泾原路安抚使王尧臣认为此地“在六盘山外,内则为渭州藩篱,外则为秦陇襟带,土地饶沃,生齿繁多。内笼竿城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于近边州郡”[10],朝廷因此“建德顺军以蔽萧关、鸣沙之道”[11]。德顺军控扼从甘肃平凉翻越六盘山(陇山)西行的六盘道,随着西夏的崛起,此地的战略位置日趋重要,是陇右的一处军事要塞。“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12],宋夏战争持续百年,百姓惯习战备,造就了“风声气俗高尚武勇”的环境,进而锤炼出一批镇守边关的铁血将领,比如吴玠吴璘兄弟、姚仲、关师古、彭杲等,都出生于德顺军。[13]郭氏家族的第一代郭成和第二代郭浩,都出生并成长于德顺军,自少入伍,长年守边,立下了赫赫战功,是郭氏将门的奠基者。北宋中期,郭成应募成为泾原路的弓箭手。熙宁七年(1074),郭成随军讨伐河州路白城叛羌有功,随后又从征交趾、泸南,立下战功。元丰四年(1081),朝廷合陕西五路之兵伐,泾原路副都总管刘昌祚与总管姚麟率兵五万直抵西夏灵武(今宁夏灵武),然帐下诸将皆无功而返,惟郭成率选锋军力战退敌,迁为泾原路第十将。依靠战功,郭成一步一步晋身于中级军官的行列。守边多年,经历无数战役,郭成最终在平夏城(今宁夏固原)一战中成名,“威震西鄙,虽小儿、女子皆知公名”[14]。哲宗亲政后,一改以往的消极防御政策,对夏态度逐渐强硬,罢诸边所划之界,渐绝岁赐。绍圣四年(1097),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章楶上疏论边事,提出应该“城胡芦河川,据形胜之地以逼夏”[15],为哲宗采纳,便在葫芦河要塞之地修筑平夏城和灵平砦。葫芦河是黄河支流,其河谷地带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于在此筑城,可控扼西夏入宋的关口。如此重要的孔道,宋夏双方自然长期争夺,平夏城自修筑之始,便遭到西夏的屡屡进犯,夏军甚至“过河逼寨,奔突杀人”,试图破坏尚未完工的城池。因此,平夏一城必需由得力之将驻守。郭成战绩显著,当时诸将皆力推由其守城,帅臣章楶亦十分看重郭成,哲宗问以守城方略,章楶便认为“郭成辈皆一路精选,俾守一城,知其可保也”[16],甚至夏人亦认为“郭成最知兵”,得郭成而诸将皆降。[17]朝廷随即命其为泾原路第十一将,驻守平夏。元符元年(1098)十月,西夏空国而入,平夏城首当其冲。西夏梁太后挟小皇帝乾顺亲自指挥此战,向没烟峡推进。梁太后认为“平夏视诸垒最大,平夏下则诸垒悉平”,于是集中主要兵力,由六路统军嵬名阿埋围攻平夏城,监军妹勒都逋则率部拦截宋朝援军。因此宋方诸路援兵会集城下时,认为夏兵极有可能围城打援,于是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在古壕门与夏兵对垒。敌军集中兵力猛攻,己方援兵又无法轻举妄动,郭成率军顶住压力,捍御有方,剑雨矢石中坚守平夏城整整十三日,最终夏军不得而退。随后,郭成与泾原路第十三将折可适率二千余骑,乘胜夜袭退驻天都山一带的西夏军营,生擒正在举行猎后宴会的嵬名阿埋和妹勒都逋,“尽得其家属,俘馘三千余,获牛羊不啻十万”[18]。二 抗金名将郭浩郭成有三子,长子郭溱早亡,二子郭浩、三子郭沔[19]皆为武将。其中,尤以次子郭浩成就最大,是陕西地区的抗金名将,在绍兴间与吴璘、杨政并为川陕三大将。南宋初期,陕西作为重要战略区,主要从侧翼牵制两淮地区的金军。宋军在富平战败后,全线退至蜀口,在随后爆发的和尚原之战、杀金平之战和剡家湾之战中,郭浩均领兵参战,并立下战功。核心人物的才能与作用,直接影响家族在当地乃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为及影响的大小,与家族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郭浩是郭氏将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人物。前文已经提及,吴、郭两家之所以形成世将之家,且保有世将之风,主要是“居近塞”,即驻守边关,握有一方兵柄。吴氏家族长期握有兴州兵权,是维系其将门发展的重要依据。郭浩经营金州军事重镇,也是郭氏将门发展的重要原因。绍兴六年(1136),川陕宣抚副使吴玠查出利路提刑宋万年“阴与敌境通”,而本路帅臣郭浩却持反对意见。[20]宋万年通敌卖国之罪是否成立,史料并无明文记载。然考宋万年其人,在绍兴五年十二月时除提点利州路刑狱公事,而《利路提刑题名》载其于“七年十月乃以右中大夫、直秘阁到任”[21],即便是晚了近一年之久,宋万年最终仍旧到任,间接说明其通敌罪名并不成立。然而吴玠当时一将独大,朝廷只得将郭浩调离蜀口的防御重镇,命其率所部赴金州驻扎。